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栏目  > 先进典型

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东伟:农田里的“农机超人”

时间:2021-07-23 来源:组织部

农田里的“农机超人”

​​​——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东伟荣获“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侧记

他总是说,自己是农村娃,赶上好时代、圆了小时的梦,可真幸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的山东每村只有一两台拖拉机。农忙时,每当拖拉机开过,一个小小少年便会和伙伴一起,撒开腿追着跑。那时的他立志长大以后要开这个“大家伙”。一颗农机梦的种子,就这样在心中生根发芽。谁也想不到,三十年后,它长成了参天大树。

他,是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东伟教授,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农业机械)第二负责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项,先后获得山东五四青年奖章、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立德树人,培育英才,将“农机中国梦”装进学生心中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王东伟长期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在三尺讲台耕耘十余载,为我国农机事业培养人才。

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农机专业教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教授的回信精神,就是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各方面,培养造就能够在农机领域强农兴农的时代新人。

在教学工作中,他坚持求实、严谨、虚心、刻苦的态度,把“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方式上,他注重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性、创新性与实践性结合,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智慧,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习惯。王东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不同潜力和特质,实施分层教学,构建了多元立体的人才培养架构,探索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全校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他还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农机中国梦”的立德树人理念,在专业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双创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为了将“农机中国梦”装进学生心里,课上,他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将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融入专业讲授;课下,他日以继夜、倾心付出,指导学生团队荣获“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指导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竞赛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课外,他言传身教、师德垂范,引导和帮助一批因家庭经济困难或身心健康问题的学生把好人生方向,走好人生之路。

如今的他,是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骨干成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机教师、全国农机优秀科普工作者。敢为人先,勇争头雁,研发我国首台秧果兼收型联合收获机 多年来,王东伟围绕“花生芝麻特色油料作物机械化”这一国家重大需求,在花生、芝麻播种收获理论及精密播种与高效联合收获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开展大量科研工作,取得了一项项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首创了花生多垄多行单体仿形单双粒联合精确播种与多行有序铺放收获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建立了花生高速播种、多垄多行联合收获的理论体系,创制并推广应用了适应花生不同种植要求、不同种植区域的3 种大型联合播种机、2 种大型分段收获机和2 种联合收获机等共计8 种……这一项项成绩背后,是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对“三农”问题的始终关切。2014年,一位花生种植户找到他,说:“花生秧也是喂猪的好东西,你能不能研究出一种机器,把花生秧也收起来?”

“农户问题,就是创新方向。”王东伟连夜召集团队研究,第二天下地调研。经过不断试验,历经三年,终于研制成功第一台秧果兼收型联合收获机。

如今,他团队研制的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机早已成为我国农机领域一颗“明星”,相关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成绩背后,更是对国家发展的“计长远”。服务“小芝麻,大产业”,让“中国智造”走向“一带一路” 由于缺少适宜的生产装备,人工成本高,农民种植芝麻积极性持续下降。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当今世界芝麻主产区,提高芝麻生产机械化研发水平,有利于“中国智造”走向“一带一路”,提高我国在国际农机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和主动权。

小小一粒芝麻,成为王东伟的“心事”。

创新谈何容易?“小芝麻机械化”之所以难,正因其小。经过一段时间集中攻关,团队研制出适宜芝麻播种的5种装备。在参加一场芝麻机械现场会时,有一位种植户提出,“实现机械化的同时能不能实现智能化?特别是智能喷药,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王东伟带领团队持续奋战,突破了芝麻小籽粒播种与打捆分段和低损失联合收获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出基于收割芝麻低损失的下割顶揽全长度接送汇集收获方法,发明芝麻茎秆底部往复切割与顶部旋转反向推送机械化关键技术,创建出了芝麻小籽粒种子精播、份量整秆集束打捆收获、一次性联合收获为核心的机械化技术体系,创制并推广应用了适应不同国家芝麻种植要求、不同种植区域的3 种联合播种机、1 种分段收获机和1 种联合收获机等共计5 种,最终开发并配套出了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智能装备,实现了我国芝麻机械化技术的自主创新,确立了国产化芝麻机械装备的主导地位,并成功在苏丹、尼日利亚等一带一路国家进行了推广应用。

慢慢地,王东伟和团队在同行眼里有了三大特点:一是专啃硬骨头,什么难研究什么;二是吃苦敢拼,三天三夜连轴转是常态,七天七夜熬方案也不是没干过;三是爱和关键技术“死磕”,“有点傻”。他不管研发什么,一旦盯上了,就非要实现产业化,让合作企业挣钱、让农机大户“叫好”。

芝麻自古难收,就是这样的难题,让“有点傻”的他 “啃了下来”。如今,团队研发的芝麻联合收获机顺利进入市场,填补了我国芝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联合收获机械的空白,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还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个人梦”蕴含“中国梦”中,国家大舞台演绎“智能农机新画卷” “小时候,我做过最‘疯狂’的事,就是跟着拖拉机从地这头跑到那头;工作后,我做过最‘疯狂’的事,就是用七天时间打造出西洋参收获机。要说人生最开心的事,还是听到老乡说我们研发的机械‘好用’。”王东伟说。

每当有嘉宾专程来校参观农机展厅,王东伟总是脱下脏工装,换上正装,并不忘在胸前佩戴上党徽。

“儿时的梦再美好,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不可能从农村娃成为农机专家;现在的事业再大,如果没有党和国家连续出台农业机械化的好政策,我的事业也不可能实现。”在王东伟心中,个人的梦想永远是“中国梦”中的一个小梦;个人事业始终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舞台”上上演;而作为一名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方式,就是永远不要忘了自己从哪里来,将要走向何方。

作为学院的中青年骨干一代,他勇挑科研教学工作重担。科研任务重,加班到深夜已是家常便饭;团队人手少,做好传帮接带更是不能忽视;为做好田间调研,与时间赛跑;为有序推进项目进展,经常是日行上千公里路,各地奔走,这就是王东伟现在的工作状态。即使工作压力繁重,他也没有放缓脚步,他说“农机是我永远的事业”,这是支持鼓励他勇往直前的信念,是不竭的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王东伟教授坚定地说道,他一定矢志三农,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勇担使命做出更多的贡献。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