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栏目  > 要闻播报

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二巡回指导组调研指导学校“我为群众办实事”民生项目

时间:2021-09-29 来源:宣传部

9月28日上午,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二巡回指导组副组长唐勇一行对青岛农业大学“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现场调研指导。校党委副书记王庆军、科技处副处长王珏、园艺学院副教授刘更森等相关人员参与调研。

指导组一行现场考察了学校在莱西市马连庄河崖村葡萄基地设立的教育部科技部青岛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分布式服务站,详细了解了学校发挥农业院校优势,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科技支撑,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下一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进行了现场指导。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青岛农业大学聚焦服务乡村振兴,组建11支以上科技服务团队,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生产一线,积极服务地方农业科技需求,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莱西市马连庄河崖村葡萄基地共有设施葡萄286亩,在生产上面临种植结构规划、栽培模式选择、高光效树形改造、促成栽培破眠、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及花果管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严重影响了葡萄产业发展。了解到种植户们存在的上述技术瓶颈,我校科技特派员团队及时跟进,派出刘更森教授团队,通过现场指导、技术讲座以及远程技术咨询等多种方式,帮助解决葡萄果实日灼、大小粒、缺素症、土壤改良、平衡施肥、夏季修剪、砧木应用、无核化处理、病虫害防治、架形架式改造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标准化、轻简化、低成本生产,优果率达到95%以上,果实品质显著提高,创造了每亩地产值6到8万元的较高收益,直接经济效益达2000余万元。同时,创造了“一个品种、一个模式、一套技术”的葡萄产业化推广模式,有效带动了周边葡萄产业发展,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受到种植户农民的热烈欢迎。

“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学校积极落实十类民生实事清单,在倾心做好师生服务的同时,突出农业大学优势,勇担强农兴农使命,打造涉农服务特色,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为乡村振兴贡献农大智慧和力量。一是聚焦农业技术推广“有项目”。开展“科技特派员推广团队”服务,组建了20支科技特派员推广团队聚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加强对200个村的科技支撑;立项省市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13项,获山东省评审公示援疆、援藏项目3项,全面对接青岛对口支援甘肃陇南、甘肃定西科技帮扶项目;东营青岛农业大学盐碱地高效农业技术产业研究院示范推广49项耐盐碱高效农业关键技术,超过原指标30项,黄河三角洲农高区1000万元重大特色载体项目落户研究院,正在全力推进和争取1.5亿元左右的盐碱地重大科技创新示范工程项目。

二是聚焦农民职业培训“有基地”。围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发挥好继续教育涉农领域优势特色,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打造懂农、爱农、务农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扎实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举办10期培训班,共计2000人,涉及江苏、浙江、宁夏等省份;已对接宁夏、青海、浙江、重庆、甘肃、河北6个省份,以及省内的滨州、日照、博兴、坊子、莒南等地16个班次,共计1000余人培训计划。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与交流,积极搭建各类培训平台,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与定西市农业农村局签订《农民教育培训合作框架协议》,并设立“定西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与湖州农民学院共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基地”;在浙江德清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育(长三角)基地;在平度南村镇无公害蔬菜示范园等地设立2个培训实践教学基地。

三是聚焦乡村振兴帮扶“有特色”。发挥学农大学生学科优势,助力乡村产业、文化、生态、人才振兴,积极开展学生爱心帮扶活动,组织350余支乡村振兴主题实践队伍、5000余名青年学生,深入全国13省、山东16地市的乡村一线开展实践活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所需所求建言献策、解决难题。在泗水“第一书记”帮包村新建设5处“希望小屋”,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学习场所。与威海、潍坊、东营等地团市委共建5处“青鸟驿站”,开展学生返乡实习实践,积极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