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教学

【以本为本,打造金专】立足新型城镇化建设 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时间:2020-04-22 来源:宣传部

【编者按】在经历系列改革之后,走向本科教育的回归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经验,也是中国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必然选择。本科教育专业品牌,是高校赢得社会认可与学生支持的内在生命力。

2019—2021年,教育部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包括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也称“金专建设”计划),旨在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6年,我校动物医学、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4个专业(群)被立项为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群、水产养殖学专业群、植物保护专业等3个专业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自筹立项,土木工程专业群、动画专业群、通信工程专业群等3个专业群获批建设校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2017年,农学专业(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群)获批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2019年,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16个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立项建设以来,各专业(群)取得明显建设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以本为本,打造金专】栏目首期以十个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建设情况为重点报道,以点带面展现学校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人才贡献度的担当作为,营造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立足新型城镇化建设 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始建于1986 年, 原为农村建筑(专科)专业,1995 年提升为建筑工程本科专业,1999 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调整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专业自成立以来为社会输送了 29 届优秀毕业生,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从事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与管理、农业生产环境控制等方面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随着专业的不断调整,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日益特色化和应用化:

2012 年被确定为青岛农业大学校级特色专业;

2013 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专业,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

2016 年确定为青岛农业大学校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

专业群现有在校本科生1600 余名。近 5 年第一志愿录取率持续提升、毕业总体就业率平均达到 95% 以上。

两年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中有了新的尝试,专业拓展和人才培养方面亦愈来愈有经验,规章制度愈来愈完善,采取了搭建学科交叉专业群的新模式。

服务三农、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搭建学科交叉专业群

我校建筑工程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学(五年)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五个本科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积极对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和 “新工科”建设标准,紧密结合专业发展和时代要求,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服务“三农” ,以突出绿色、生态建筑研究发展特色。为适应山东城乡基本建设对高校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扩宽专业口径,强化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在专业教学中,既注重专业性,又强调实践性和适用性,努力培养出实践能力强、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于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辐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形成了以“深度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群” 为主, “实验室建设”为辅助的双向模式。

近些年来,学院不断加大专业群的辐射力度,同时加强土木专业领域知识深度培养,不断完善创新实践能力。依据专业建设规划、专业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地域以及社会需求等具体情况, 扬长避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发展战略,努力提升专业竞争力。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群各专业均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均在20% 以上。

培养骨干+引进高层次教学人才——科研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导师的力量。优秀的导师队伍能够带领学生见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拥有第一手的科研资料和实践机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土木工程专业及专业群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教师,扩充师资队伍规模、提升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水平。

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拼接,需要综合性极强的导师为学生们拨开科研的团团迷雾,所以对于导师队伍的要求自然也是高标准的。建筑与工程学院现有山东省高校混凝土首席专家 1 名,建设部新型建材制品应用技术专家 1 名,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固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1 名,全国混凝土标准委员会委员1 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再生混凝土委员会委员 1 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委员 1 名,中国建筑学会墙体保温材料及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1 名。

在知识传授方面,不仅有国内外的高校老师,更有奋斗在科研一线的首席专家全方位解读科研难题。 同时,具有国内最顶尖工程学会、建筑学会的委员提供最前沿的学科资讯以及领域权威科研成果。在导师队伍上保证了最凝练的技术和最精华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导师队伍的多元化发展。

除专家团队之外,专业任课教师主要来自于 29 所院校或科研单位,80% 以上毕业于“985” 、 “211”高校或国内外重点院校;现有教师博士率达到 51%;就取得在校职称的导师而言,现有教授及副教授比例占教师总人数的 30% 左右;在为学生提供短暂性客座导师的同时,在任课导师的建设方面同样是严要求、高标准,专业为着力打造一流的教育教学平台不断探索新的师资培养方案。

在科学研究方面,重点做好学术平台的建设,学院以培养现有骨干教师与引进高层次人才相结合,建立起了方向明确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并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和培育科研成果,推动学科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力求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形式多样化的发展,社会服务能力的持续增强,带动了专业领域社会影响力的显著提高。

专业在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专业教师在绿色建筑材料、高性能混凝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乡村环境综合提升等方面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完成主持了相关国家级科研项目 10余项、山东省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以及青岛市科技局和建委课题等 2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中国建材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 建设科技华夏奖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三等奖 2 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多项。

同时,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的研究部署工作。出版相关专著10 余部,主编和参编国家或行业标准 10 余部、教材 20 余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200 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项。目前,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绿色与生态建筑材料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教学科研双管齐下——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

教学科研不分家, 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打造理论与实践融汇贯通的教学成果,专业在开设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 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结构、土力学、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土木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监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桥梁工程、网架结构等主要专业课的基础上配有对应的网络视频学习。

在扎实的专业基础教学下,学院还为专业发展配备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专业群现设有 1 个综合实验管理中心,面积约2800 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 1500 余万元。综合实验管理中心下设力学、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和现代管理工程模拟 5 个实验室。在硬件设施上,为学生科研研究搭建了相对完善的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学院与 20 余家企业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校企合作,为土木专业学生培养提供实习、 实践场所。专业现拥有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认识实习、工程测量实习、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钢筋砼单层工业厂房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土木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设计、施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10 多项实践科目。利用视听相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理论及时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目前,专业现建有苏州、上海、杭州等多地校外实践基地,实现了实习的多元化、基地化和应用化,有利于培养专业对口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一所地方性农业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肩负着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重任。只有利用现有资源, 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才能确保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给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建筑工程学院也将积极面对机遇和挑战, 科学规划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提炼专业特色, 提升专业自身竞争力,实现学院专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李楠 唐楚娇 编辑:薛春燕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