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教学

【以本为本,打造金专】加强专业特色化建设,培养高水平化学工程师

时间:2020-06-29 来源:宣传部

【编者按】在经历系列改革之后,走向本科教育的回归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经验,也是中国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必然选择。本科教育专业品牌,是高校赢得社会认可与学生支持的内在生命力。

2019—2021年,教育部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包括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也称“金专建设”计划),旨在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6年,我校动物医学、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4个专业(群)被立项为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群、水产养殖学专业群、植物保护专业等3个专业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自筹立项,土木工程专业群、动画专业群、通信工程专业群等3个专业群获批建设校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2017年,农学专业(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群)获批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2019年,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16个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项。立项建设以来,各专业(群)取得明显建设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以本为本,打造金专】栏目首期以十个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建设情况为重点报道,以点带面展现学校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人才贡献度的担当作为,营造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加强专业特色化建设,培养高水平化学工程师

应用化学专业设立于2002年,并于2003年正式开始招生。在一个农业大学里,应用化学专业犹如一粒种子想要茁壮成长,只能打破局限,寻找优势,构建顺应时代并符合自身特色化发展的新局面。

经过1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应用化学专业已找到适合自身特色化发展道路,并不断自我升级,如今这粒种子已生根发芽,初步成熟,取得了累累硕果:

2010年获批我校校级特色专业;

2011年获批山东省特色专业;

2014年获评山东省首批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

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核心专业;

2019年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

2019年被推荐参加国家一流专业评审……

依托重点学科优势,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我校化学与药学院现设有应用化学、制药工程、材料化学、药学、功能材料和化学工程与工艺6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学作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对标“工科”建设标准,紧密结合专业发展和时代要求,积极辐射和带动材料化学、功能材料和“3+2”化学工程与工艺3个专业发展。

应用化学专业负责人王修中教授告诉记者,应用化学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立足于服务于山东省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坚持走与农业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道路,将专业理论与应用实践有机结合,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未来的2-3年,力争把应用化学专业群建设成农化特色鲜明、办学条件先进、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合理、教学方法与手段先进、教学管理规范、产学研合作育人的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进入全国同类专业前列,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农化行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术支撑。”应用化学专业负责人王修中谈道,“其中应用化学专业力争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力争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近几年,专业建设大大增强了应用化学专业的综合实力,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5%以上,无论读研还是就业,应用化学的毕业生均受到所在单位的好评和认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志愿报考率和录取率逐年提高,连续两年,应用化学专业的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

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学科骨干

师资力量是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实现高校宏伟蓝图的关键因素。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立项建设期间,新引进教师15人,其中特聘教授5人,副教授4人。目前专业群专职教师8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4人,占比97.67%。拥有泰山学者特聘岗位专家1人;青年泰山专家1人,山东省杰青1人,山东省优青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青岛市教学名师2人。师资队伍中有双师型教师39人(含外聘19人),占教师总数的37.1%。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保障了良好的教学质量和较高的科研水平。

为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教学培训及实践锻炼,共有230余人次参与25项教师培训,其中省级及各级协会组织的培训13项,校院级培训12项。共有25人次以企业博士后(6人)、企业社会实践(2人)、联合开发(17人)等方式参与企业项目。

在全国各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上,专业教师明确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学院的下一步的教学、科研、师资建设、学科建设等工作指明了方向,推动学院的各项事业再上一个台阶。在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培训班的学习中,掌握了如何为在线课程选择合适的主题与内容、如何设计在线课程的学习目标、如何设计在线课程的教学安排及教学大纲、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碎片化的设计及其组织教师现场进行“说课”等内容。深入学习了网络教学模式,有助于下一步用于网络开放课程及雨课堂的教学改革。在教材建设研讨会上,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本科教材的出版现状,并对未来教材建设的总体思路有了了解,为深入推动学校课程教材建设、应用与开发,切实提升课程教材质量打下基础。

专业教学研究取得突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科研团队不断整合,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农用生物制药创制技术实验室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国家级),兽用药物临床/临床前研究与试验中心通过农业农村部GCP认证,动物新药创制与评价工程实验室被认定为山东省工程实验室。

优秀的学科骨干支撑起专业建设的人力资源框架,丰硕的科研成果提供着专业建设蓬勃发展的理论支持。建设期内,专业教师共主持科研项目82项,总经费超2972万。包括国家级项目28项,省部级23项,地厅级项目10项,横向课题21项,应用型项目39项,占比47.6%。在此期间,4名专业教师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3项。实现科技成果技术转让项目7项,转让费440万;获批国家三类及四类新兽药登记3个。

校企双方合力协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院自身的资源是有限的。为培养系统掌握化学、化工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知识拓展能力的大学生,学院与校外企业合作,双方协力,共同打造能够在化学化工、农化产品研发与生产、环境监测与治理、食品检验等应用化学领域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和检测,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科研、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在学院建设方面,学院以构建“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体系”为两翼,以“专业选修模块和人文素质模块”为个性化发展的“3-2-2”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完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同时,专业群6个专业共自主开发课程20门,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0门。专业教师也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的部署工作中,编写出版教材20多部,其中主编和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7部,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

除了课程开设、课本编写等软件设施的建设外,实验仪器、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也日益完善。专业目前拥有化学实验教学平台、药学实验教学平台、化工实验实训教学平台等多个平台。在名校工程专业建设项目的资助下,学院先后投入300余万元补充完善了实验设备,有力地保障了实验实践教学。应用型重点专业群建设以来,又连续投入300多万元新建了药物生测平台和材料教学平台,以及更新了一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设备。目前,各实验平台运转正常,以现有的教学平台为依托,各专业的实验课程100%高质量开出,校内实训实践课程也100%开出,年使用人次在4500以上。同时,教学平台还承接了开放实验室、大学生技能竞赛等环节,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校企合作方面,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搭建合作平台,推进工学有机结合,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建设期间,专业与临沂顺成建陶有限公司、临沂市天利瓷业有限公司、青岛帕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京诚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教学、科研服务基地,由双方共同建设。同时,学院还分别与青岛瀚生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京诚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瀚生卓越农化班”和“京诚检测班”,其中,“瀚生卓越农化班”已开办两期,共招收122名学员,“京诚检测班”一期学员已经开班,招收22名学员。目前,化学与药学院拥13个稳定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并建立了一支校内校外相互融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此外,学院还与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州神牛药业有限公司、青岛长和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三家公司每年分别投入2万元在学院设立了“瀚生奖学金”、“神牛奖学金”和“长和国际奖教金与奖学金”,用于奖励教师和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及本科生。近三年,共投入18万元,奖励了20名在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和130余名优秀学生。

在校企双方协调配合、共同影响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科研方面,专业群各专业的2012-2014级学生以科研训练、创新立项及毕业论文等方式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665人次。共发表科研论文14篇,其中SCI10篇,中文核心4篇;在创新创业方面,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项,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山东省一等奖等奖项。学生共参加科技大赛14项,共126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获奖42人次,省部级36人次,地市级7人次,校级246人次。在社会实践方面,有300名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参加了28项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涵盖支教、专项调查、知识宣讲及志愿者等方式。获国家级奖励团队4项,省级奖励团队7个,省级优秀社会实践学生10人,市级优秀实践学生1人;校级奖励团队14个,奖励个人41人。

“目前专业建设蓬勃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离工科专业的办学条件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社会服务方面稍显薄弱……”针对这些问题应用化学专业负责人王修中指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还需上下而求索!” 

作者:校报学生记者 王溪 编辑:薛春燕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