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

中国教育报:青岛农业大学:服务国家战略 培育高素质人才

时间:2022-06-29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6月29日,《中国教育报》12版《高校直通车》以《青岛农业大学:服务国家战略 培育高素质人才》为题,报道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成果。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七十一载潜心稼穑初心不渝,七十一载枝繁叶茂硕果飘香。如今的青岛农业大学已经发展壮大为一所拥有城阳、平度、莱阳、蓝谷4个校区和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紧紧围绕“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着力培养价值追求高尚、专业精神执着、作风严谨扎实、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构建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办学格局。目前,学校已拥有农、工、理、经、管、文、艺、法8个学科门类、25个教学院部、82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类别,教职工20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

以特带优,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青岛农业大学是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单位,被评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首批立项重点建设大学。作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首批立项重点建设大学,学校获批国家级别、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5个,国家级别特色专业4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7个,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2个。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青岛农业大学在学科引领战略下,师资力量日益雄厚、科研产出更加高效、社会服务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作为农科特色高校和山东省“双高”建设高校,青岛农业大学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深入合作建立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发挥农科特色优势,开拓办学思维,创新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打造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在深挖自身办学优势资源的同时,学校借助多方社会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部门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等国家农业科研机构达成共建协议,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植物保护、农学、园艺、烟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园林、草业科学、农林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13个专业设立创新实验班,实行小班化教学、导师制培养,建立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聚力“双高”,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学校全面对标世界前沿赓续接力,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构建起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全链条全领域的涉农学科集群。强化内涵建设,注重特色发展,打造优势学科。学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学科位居ESI全球排名前1%。水产学科为山东省高水平学科,水产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含草学)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学校建有山东省重点学科8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与培训基地)9个,省部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等)37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厅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等)43个。

强劲的学科发展态势,吸引汇集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学校拥有“双聘”两院院士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别、省级称号人才近300人,两支教师队伍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科技部门2020年公布的“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是山东省仅有的入选高校。

学校始终坚持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设立研究课题,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坚持科研做在田间地头、论文写在广袤大地、成果留给人民百姓,形成了“以满足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积极开展应用研究”的科技创新特色。在植物遗传育种、动物遗传与品种改良、现代农业装备研发、生物制药技术、服务乡村振兴、现代传媒技术研发、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学校着眼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8月,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3月,成立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高效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近20年来,学校坚持服务黄河流域、服务盐碱地综合利用,同时积极与农高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先后组织300余名科技特派员扎根黄河流域广袤盐碱地,接力奋进,坚持系统化理念,探索盐碱地规律,筛选培育了耐盐碱牧草、农作物、果树、花卉等16类300多个品种品系,为黄三角盐碱地乡村振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培育“双创”,实践产出导向育人理念

在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校始终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原则,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和“四新”专业建设,构建“课程教学—科研实践—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三足鼎立”式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学校通过完善校内、校外双导师育人制,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和“双能型”产业导师,推进师资队伍的校企共训、双向交流、互融互通,提升师资“双创”教育教学能力。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渠道,在“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学科竞赛、项目孵化”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创新创业平台,使其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培育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智能农机创新团队依托农业工程学科的强大支撑力量,围绕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研发出多部高端农业机械,有的已推广应用,多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一、二等奖。

创新完成于实验室,却来源于生产生活,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学校探索“三六六”社会实践育人模式,重点推进6种类型实践活动,使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通过跨学科交叉专业课程建设,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精准蓄力。“新农人”“食创客”“植物医生”“农机超人”“农业工程师”“动漫工程师”“农业职业经理人”……一大批极具产业行业特色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涌现,一条聚焦“双创”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已然可见。

精准对接,助力毕业生乘风起航

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的提出,新农科战略的快速推进,国家对农业类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各地对农科类专业毕业生求贤若渴,农学类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学生就业“一把手工程”,强化责任担当,用心用情用力,多措并举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持续深化校地校企联动,与淄博市、诸城市、荣成市等20多个地市人社部门签订校地协同人才战略合作协议或共建人才基地。打造“互联网+就业”智慧就业平台,实现就业信息“点对点”精准推送。创新招聘模式,采取“线上宣讲,线下入会”的方式举办校园招聘等系列活动,组织各类招聘会12场次,专场宣讲会500余场次,为1900多家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累计为2022届毕业生提供岗位6万余个。

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统筹多方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主动“走出去、请进来”,走访校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合作企业,深度了解用人单位及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形势和学校毕业生工作情况,为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保驾护航”。本科生近5年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其中在青岛市及周边沿海城市就业的学生达70%以上。

“学风好,考研率高”一直是青岛农业大学的品牌口碑。从2000年的“考研七姐妹”,到2017年的“考博六兄弟”,学校学霸宿舍、学霸班级频现。应届本科生曾创造了总体40.8%考取研究生的佳绩,农科类相关专业的考研率在50%以上,专业考研率曾接近80%,班级考研率曾达92%。

2022年,青岛农业大学面向全国29个省份计划招生7575人,类别涵盖普通类提前批本科(包含公费农科生、种子科学与工程新农科实验班)、普通类常规批本科(包含校企合作专业、中外合作专业、地方专项计划)、艺术类本科、“3+4”贯通培养本科,涉及68个本科专业,8个校企合作专业方向,6个中外合作专业,省内6588人,省外987人。

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拥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学校通过引进、融合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探索中外骨干教师联合执教、外方全程参与管理的“N+0”双学位培养模式,目前形成了“一个机构,两个项目”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别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合作开设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物流管理4个本科专业,与乌克兰国立生物资源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大学合作开设动物医学专业,与韩国世宗大学合作开设动画专业,中外双方学校同时注册,颁发国内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国外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相关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6/29/content_611587.htm?div=-1

作者:刘园园 牛婷婷 编辑:曲天泽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