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

【媒体聚焦】青岛农业大学省派第一书记工作队:把致富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时间:2020-06-02 来源:宣传部

战鼓催征,时不我待。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艰难,从取得决定性成就到实现全面胜利,任重道远。贫困地区摘掉穷帽子,仅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胜利,在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后,需要更加注重提升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对党的基层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脱贫不仅是贫困群众收入持续稳定,还要让这部分群体观念更新,有充足的自身发展动力。”青岛农业大学派驻山东泗水县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德锋表示,“在基层工作方面,既要不断提升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又要发挥出脱贫攻坚的溢出效应,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实现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我们来自农大,那要在这场硬仗中充分发挥出我们扶农助农的精准优势。”

牵起校地“红线”补足农村人才短板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而高校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泗水县委副书记(挂职)曲相艳表示,青岛农业大学本轮派驻泗水的第一书记工作队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鼓励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斗志,积极“扶贫扶智扶观念”,通过拓展校地合作平台搭建,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服务驻村的产业和项目,为驻村乃至泗水县引入人才活水。

“青岛农大派出大学生实践服务团,先后对第一书记帮包村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形成相关报告材料,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发挥出大学生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为当地发展贡献人才力量。”曲相艳说。

“仅在去年,我们就在当地策划组织并协调开展了多场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据张德锋介绍,利用暑假时间协调安排了青岛农业大学两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到他帮扶的东仲都村开展活动,并设立了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积极对接了包括青岛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在内的多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为村里发展带来了活力与资源。

刘兴华也将师生团队引入了驻村后等齐村。去年暑假期间刘兴华组织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15名师生深入村庄,开展“助力第一书记、 促进后等齐村振兴”为主题的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村里各户基本情况、拍摄各户房屋照片并收集个人证件照,为全村248户家庭以及个人建立并完善档案。”

除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支教活动之外,师生们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情况,合力在后等齐村绘制了40幅乡村振兴、党建、泗水文化及传统文化主题壁画,“我们的村庄换了新样子。”

人才流动要引导,也要靠组织覆盖。

“学校社会实践团队提供的服务存在周期性,要想为脱贫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还是要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张德锋认为。

王存鹏到村后,与南孙徐村党支部认真落实扎实开展党建各项工作,结合村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和储备后备力量,仅用半年多时间就成功发展入党积极分子3名,预备党员1名,通过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振兴南孙徐”主题党日活动,村支部凝聚起战斗力,获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同和信任,于去年底摘掉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的帽子。

“在农村,专业人才欠缺,实用人才也存在短板,如何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发挥行业专家教授服务乡村的强有力作用,是我们第一书记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张德锋说。

农产品“落地生根” 点燃乡村产业激情

张德锋所说的这个“关键问题”,正随着一株株苗木扎根土地,生长出一簇簇浓淡相宜的蓬勃生机,遍布乡村的每个角落。

“我们经过前期细致调研后,决定借助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在村里进行草莓大棚种植,目前已经顺利建成5个草莓种植大棚,其中3个大棚已经栽种了草莓并完成采收,目前交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前等齐村第一书记邓勇刚说。

一方面认真组织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加强种植管理,确保产量;另一方面积极开拓销售渠道,确保销量。“我们测算了一下,这五个草莓大棚预计年收益约5万元。”

青农大毕业生高海霞研究生毕业后,凭借七年所学在现代果树产业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我们村引进的蓝莓树苗和管理模式都来自高海霞创办的现代农技公司。”南孙徐村第一书记王存鹏说,“这个项目适合观光采摘,经济效益很高。”

目前南孙徐村的蓝莓项目已经落地,流转土地16亩,投建大棚5个,种植蓝莓1万余株。“这个项目在省内首次引进先进的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种植蓝丰等市场上4个优良品种,由村集体参股的泗水圣水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承包运营,预计年收益可达5万元。”

据王存鹏介绍,由第一书记提议设立的村集体领办、村民入股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已开始投入运营,首月营业额已近10万元。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达到6万元以上,提前完成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目标。

后等齐村第一书记刘兴华借助学校的水产学科优势,在村里规划起观赏鱼产业。“我们村通过积极与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接,成为学会的帮包村。去年学会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到村进行调研对接,组织食品营养化学、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等领域的教授和葡萄、草莓、桃、杏等方向新品种繁育及栽培的果树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在聚焦特色农产品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健全完善了后等齐村的扶贫计划和落实配置方案。”刘兴华说。

“我们村还适合发展肉鸡养殖产业。”刘兴华与学校专家结合后等齐村实际情况,决定在村里落地肉鸡养殖大棚建设项目,在等待批复实施的过程中,同步开展多方考察论证,明确养殖和建设模式。

张德锋在东仲都村种起了蘑菇。“东仲都村原来一直种植毛木耳,学校专家们认为,种植毛木耳的同时,该村也非常适合种植灵芝、黑皮鸡枞菌,通过多产业途径来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益。”通过学校专家的指导,张德锋带领村民一边改进提升原有的毛木耳种植产业,一边增加灵芝栽培,带着村里有意向的年轻人外出考察学习种植技术,在东仲都村初步建立起一系列的食用菌加工设施。

“村里栽种了很多杨树,学校的‘蘑菇教授’郭立忠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就看中了杨树林里的‘行间距’,郭教授对林下种植食用菌提出了详尽的指导意见,下一步我们将在帮扶村里尝试逐项进行落实。”张德锋说。

美丽乡村“绽新颜” 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历来被认定是乡村振兴之“魂”。“我们通过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支教、绘制墙画、完善乡村档案,一定程度上为美丽乡村建设添了抹底色。”张德锋认为,这只是助力乡村文明建设的工作项之一,要让乡村文明之风彻底吹起来,还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努力夯实农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王存鹏利用30万元水利资金,在南孙徐村南山上打了一眼206米深的机井,成为周边500多亩农田的灌溉水源,激发了村民的耕种热情,撂荒土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在此基础上,王存鹏与村两委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村内改厕全部完成,一处占地400平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目前已基本完成主体框架建设,建成后将具备办公、教育、培训、健身娱乐等功能,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邓勇刚通过协调使用帮包村公益项目建设资金,在前等齐村建设一处老年日料中心及2000余平方米的综合健身广场;又积极协调派出单位党支部开展帮扶困难家庭助学活动,资助了村里的一名学生。“把村里的老年人和孩子照顾好,年轻人就能心无旁骛地工作生活。”邓勇刚说,“这是第一书记的初心和使命,更是党的温暖和关怀。”

到村后,邓勇刚自筹物资,多次走访慰问前等齐村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并自费1000多元购置慰问物资,于重阳节看望村里的特困户。“冬天严寒,村里有部分村民受限于家庭条件,出现过冬难的情况。我们就号召派出单位组织捐献衣物,去年冬天村民收到爱心衣物一千多件。”

后等齐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完成了前期选址和设计工作。“这个实践站计划使用上级拨付的公益资金30万元。”驻村后,刘兴华惦记着每一个重要节日,按时为村里的妇女儿童、老党员和贫困户送去关怀。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鼓起劲头好好学习,刘兴华联系协调青岛农业大学校友所在单位山东路桥鲁桥公司开展了“爱心捐赠,情暖六一”助学贫困儿童活动,为后等齐村儿童捐赠了价值1万元的图书和学习用品。

东仲都村,龙湾书房、鲁班记忆工坊、陶朱工坊、艺舍、方寸园和七间民宿等设施错落有致,张德锋积极助力推动“阅湖尚儒研学游项目”引进和建设,通过探索基地内土地流转与相关生态农业企业的有效合作,在东仲都村初步形成了传统文化体验、林果种植、研学写生、产品展销输出等空间与相关业态。

“一方面是为了增强美丽乡村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村民意识形态的‘软性提升’。”张德锋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在乡村持续弘扬,而且要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严守意识形态阵地,净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环境,实现乡村意识形态引领、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基层文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统筹合一。“要真正发挥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灵魂工程’的应有之意。”

独行者步疾,结伴者方能行远。青岛农大四位省派第一书记凝心聚力,紧紧围绕党的领导这颗打赢脱贫攻坚的“定盘星”,以自己的切实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在各自帮扶村里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又协同一致连片带动区域整体发展,为实现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第一书记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汗水温润热土,把致富“种子”播撒在千里沃野,长出一片田畴浓绿、青山妩媚,挺起一道脱贫攻坚的铮铮脊梁。

相关链接:

中国网:http://aj.china.com.cn/html/csaq/csjj/20200525/2784.html?from=singlemessage

视窗山东: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521246139211218078%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作者:栗娟 陈鸣飞 编辑:曲天泽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