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

半月谈:好种子还需好农机:种业机械化攸关种业振兴

时间:2023-01-06 来源:半月谈

种业机械化的水平,反映着育种周期的长短、种子品质的高低。我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以来,种业机械化站在了更高的发展平台。高品质、高效率的种子繁育与加工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可以提高种子繁育生产率与作业精度,为优质品种选育提供保障条件。

种业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以传统方式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成本相对高。“期待选育出适合机械化制种的杂交水稻品种,开发出配套的机械及制种技术,降低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成本。”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的“全国种粮标兵”刘进良曾经的期许,是不少种粮大户的心声。

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中心以培育适合机械化制种、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能在我国水稻主产区大范围推广的广适性优质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为主攻方向,历经多年科研攻关,终于在近年取得了突破。团队发明了筛选装置,实现了父母本种子机械化精准分出“父”与“母”,还配套研发了机械混播、飞机喷施、辅助授粉和病虫害防治等设备,实现了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

种业机械化是涵盖品种选育、品种试验、制种生产、种子加工等多环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随着我国种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创新,研发了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种子繁育、制种加工单机与成套设备,朝着大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中玉米种子规模化加工成套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技术体系,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术院长尚书旗带领团队,自主研制的27种田间育种装备和6套检测系统,研制小区小麦条播机、手扶式穗行条播机、小区玉米气吸式精量播种机、谷物及玉米小区收获机等机型已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应用,机具性能得到了用户单位的好评。

玉米制种的关键——玉米去雄关乎种子优劣和粮食收成。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去雄主要依靠人工作业,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进口的大型制种玉米去雄机不仅价格高昂,还受限于株距、株高等因素,存在不适应性。

作为国内最早研制、生产种子加工机械装备的专业化企业之一,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科研团队研发出适宜河西走廊制种玉米主产区的轻量化小型高地隙自走式制种玉米去雄机,玉米去雄可以精确控制,解决了人工抽雄劳动力短缺、效率低的问题。玉米制种亩均成本因此能降低500多元。

种业机械化进阶周期已至

“我国常年用种量在1200万吨左右,种子繁育、制种和加工处理装备不断涌现,可以提高育种工作效率、缩短育种周期、节省投资。”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主席、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尚书旗说。

需要正视的是,我国种业专用机械设备生产能力、质量和技术总体仍然落后发达国家。“国内科研院所及具有育种资质的企业多达 1000多家,但种子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率不到5%,作物品种繁育生产效率与精度低。”尚书旗说。

我国的种业装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装备功能少、结构性能有待优化、自动化控制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与常规播种机、收获机等大田农机具相比,种业专用机械设备的研制技术要求更高,市场容量却偏小,研发与生产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

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吴明亮认为,种子选育、生产及加工机械仍需要集中科研团队、项目经费、社会资源去突破瓶颈技术。重点突破小区育种、制(繁)种以及种子加工过程中低损、高效、精准生产等关键技术。

尚书旗列举了两点提升种业机械水平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一是提升种业机械装备与种子繁育制种等农艺要求的融合度,研发出育种制种科学家进行作物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的适用机械装备;二是提升种业机械装备的智能化、标准化、信息化与可靠性等技术水准,尽快提升新品种产出、制种与种子加工的精度与效率。

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农机研究院副院长高一平告诉半月谈记者,结合近年来的市场反馈,育种制种机械的精密性和适应性还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影响了机械的市场推广。

知己知彼,扬长补短

“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薄弱环节,才更要握稳优势。国内市场对种业机械装备需求高、种业机械研发生产具备一定基础、相比国外机械具备价格优势是我们的有利条件。现代化种业持续发展,必须以机械化为基础。”吴明亮说。

满足国内种业发展对育种机械化的需求,要从摆脱对国外高昂价格装备的依赖、攻克自主研发难点做起。

应当建立多元化协作平台,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校全方位合作,建立多元化协作交流平台,通过跨学科、跨部门的学术研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达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同时,兼顾好自主创新和借鉴国外种业机械先进技术,加快种业机械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技术的研发。种子生产机械可广泛应用液压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技术,促进小区田间育种机械向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种业机械装备的耐用度较差,要赢得国内市场的长期认可,必须不断提升其安全性和耐用度,完善售后服务。

国家鼓励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的育种制种机械,将先进适用的育种制种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但在实际中有一批得到市场认可的种业机械未能纳入补贴范围。也有研究机构反映购买机械享受补贴过程存在制度障碍,应简化、完善补贴领取机制,保障研发成果能够转换成生产力。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EhyP1pEI-pKnsMdD7YivQ

作者:周楠 编辑:刘琨 薛寿鹏 姜妍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