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乡村振兴_媒体

创享山东:关注科技特派员|青岛农业大学:认真贯彻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时间:2019-11-22 来源:创享山东

青岛农业大学认真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强农兴农为己任,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以云科技服务平台为载体,担当作为,精准施策,立足齐鲁大地做文章,经过20年的努力探索构建了科技特派员社会服务的“1+5”青农模式即以科技部、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平台,依托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共建一系列政产学研用合作共同体,转化一批先进科研成果,培训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一个区域发展新动能,在助力科技兴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贡献青岛农大力量。为此,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上,青岛农业大学作为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打造农林高校科技扶贫新模式

立足国家需要、服务社会发展,是大学的使命与担当。作为农业大学,多年来,青岛农大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始终牢记“服务三农”的使命担当,紧盯黄河滩、勇啃“硬骨头”,铺下身子,甩开膀子,创新探索出一条“可复制、能推广”的科技扶贫新模式。

东营市利津县毛坨村地处黄河三角洲800万亩重盐碱地带,是出了名的“穷窝窝”。2008年学校主动与当地政府联系,揽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建立了“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先后组织学校12个学院的27支研究团队、200余名科技特派员和100余名研究生进驻毛坨村,扎根盐碱滩,苦战荒凉地,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历时12年时间,在盐碱地改良、耐盐新品种选育和淡水养殖等方面系统规划、整体突破,不仅选育出耐盐抗旱亩产过千斤的小麦“青麦6号”、花生“宇花2号”等多个优良品种,而且逐步打造起一座集研发、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成功探索出盐碱地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黄河三角洲模式”,在当地人祖祖辈辈都无可奈何的盐碱地上找到了一剂脱贫致富“良方”。

目前,“黄河三角洲模式”已全面辐射到了周边多个地区,为整个黄河三角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样本。据估算,这一模式已为当地累计节水30多亿方,改造盐碱地23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

“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培育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

科学技术放在实验室里只会是沉睡的种子,放在田间泥土里才能开出“创新之花”、收获丰硕成果。学校选派“精兵强将”投入科技扶贫主战场,以“软实力”克服“硬堡垒”,把 “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农业成果”交到农民手中,走出一条“农字号”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青岛农大科技特派员紧紧围绕发展、培育、推广特色产业这条主线,在不同地区先后打造了高抗玉米、抗逆小麦、优质花生、光伏大棚、加工专用苹果、耐寒茶树、有机韭菜、高产甜瓜、早熟草莓、优质肉牛、特色水禽、杂交扇贝等20多个特色农业新品种或产业链,有力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村脱贫和农民增收。

姜卓俊教授是一名“一叫就到”的科技特派员,是草莓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工作狂”,几乎跑遍全国所有大中小型草莓种植区,在全国培育出一个又一个草莓专业村、专业镇和专业县,并指导多地形成融草莓种植、草莓深加工、草莓观光采摘于一体的完美生态圈,被百姓亲切称为“草莓大王”。山东省扶贫科技特派员“茶博士”丁兆堂教授,常年扎根农村,以“育优良茶业品种,建满园生态春色”为目标,累计繁育茶树苗木3亿株以上,相关配套技术累计推广100余万亩,创经济效益8.5亿元。科技特派员王春德团队选育的国家水产新品种扇贝“渤海红”、“青农2号”和“青农金贝”成为我国北方海域主要养殖品种。

“输血与造血并举”  培养“田秀才”打通科技“最后一公里”

教育既能“短期治标”,又能“长期治本”。学校充分实施“三培训”工程,即“上门科技培训、农民进校培训、网络进家培训”,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土专家”、“田秀才”,不断拓展科技下乡覆盖率、纵深度。

学校依托设立的11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组建“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的立体组合式师资培训队伍,积极培训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自2007年以来,学校累计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次700多个、培训5万余人,培训范围已涵盖整个山东,并辐射到全国11个省份,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蓄积起持久的内生动力。

建设云农科技服务平台  服务我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迈入4.0新时代

如果说特派员是科技服务的“展翅行动”,那么“云服务”就让特派员有了“分身术”。利用农业大数据、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是科技兴农强农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青岛农大通过研发“山东省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将推动我省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全面进入“服务共享网络化、需求供应精准化、服务形式多样化、考核标准数量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4.0新时代。

科技特派员管理网络化全覆盖,实现特派员服务共建共享,拓宽服务广度。青岛农大研发运行的“山东省科技特派员管理系统v1”已注册科技特派员7000余人,实现了特派员注册、省市县三级审核认定、特派员技术特长和现代农业成果等网络共建共享机制,解决了特派员供不应求的现实困难。

科技特派员双向选择机制和云上线下的多样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深度。目前,青岛农大正在研发的“山东省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全面实现了特派员网络化管理,满足派驻特派员与派驻区域双向选择的实际需要。构建“云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搭建“在线呼叫”、“远程问诊”、“自助问答”等农业智能专家云上科技服务平台,通过云上线下相结合开展现场培训、互动交流、远程指导。

创新特派员量化考核机制、引入市场化服务体制,全面实现服务立体度。接下来,青岛农大将围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理论、区域(县域)农业科技创新评价及推广活动开展研究,制订科技特派员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利用特派员自评、特派员互评、服务对象点评、主管部门考评等措施,探索建立特派员工作量化考核激励机制;搭建农业科技综合服中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用户的“四梁八柱”,推动“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体系全面发展。

新时代新作为,青岛农业大学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把表彰激励化为实践动力,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继续秉持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扎根基层,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让人才下沉、让科技下乡,激发广大科技特派员服务热情和创业活力,进一步凝聚青农智慧,在科技兴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s1ZgxWQI0rYrDGArRgxvLw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