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乡村振兴_要闻

【重点报道】植物保护学科:践行强农兴农使命 培养一流植物医生

时间:2020-01-23 来源:宣传部

当前,新农科背景下植物保护学科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对于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业界、学界的重视。就农业大省山东而言,耕地总面积为763.57万顷,是全国粮食、棉花、花生、蔬菜、水果的主产区之一,然而就是在这片沃土上,据统计,2018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及防控面积达6.9亿亩次。因此,大力建设植物保护学科,提高植物保护专业科研水平,培养植物保护一流专业人才,能够为我省乃至全国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强农兴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之一,植物保护学科始建于1951年,学科发展始终紧紧围绕农业生产中发生的重大有害生物病虫害,开展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及绿色无公害防治策略研究。七十年来,一代代农大植保人发扬醇厚朴实的学术品格,坚持理论创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科研作风,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作出了贡献,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成果。经过多年积累,在有害生物灾变规律及综合控制、有害生物灾害机制及检测、农药分子设计及有害生物抗药性机制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形成了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3个稳定的学科方向。

2017年,学校进入“以学科建设为统领”发展新阶段后,当年6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学校撤销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分别成立农学院和植物医学学院,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按照建成一个“有青岛农业大学特色的植物保护学科体系”规划图,新成立的植物医学学院对植物保护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理念进行了更深层次调整,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院成立,谢联辉、南志标、陈剑平、李宝笃、宋希云、刘同先共同揭牌

找准定位凝练特色,科研水平迈上新高

“紧紧围绕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学科人才、成果产出精准对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兴产业发展对科技、人才的直接需求,这是我校凝练学科方向的根本出发点。”校党委书记李宝笃指出。

当下,积极推进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内涵发展已成为全校上下共识。对植物医学学院来说,植物保护学科建设发展水平对提升学院办学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衡量学院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对学术梯队、学科平台、科研水平、教育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也起到重要提升作用。

植物保护学科是我国涉农高校传统一级学科,几乎各个农业院校都在举办。在院长刘同先教授看来,特色就是优势,就是重点,就是水平。“首先必须明确要建成一个怎样的植物保护学科。”“怎样”是需要聚焦、思考的关键,也是凝练学科特色的过程。在刘院长看来,植物保护学科建设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有时“不为”往往要比“有为”更加困难。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最终学院在多年发展基础上,确立了“立足于山东省乃至全国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在果蔬病虫害综合防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学科建设特色。

近年来,植物保护学科不断强化特色,推动重大成果产出,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7年以来,植物医学学院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1项;发表科研论文202篇,其中SCI论文97篇;出版教材2部、学术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主持或参与国家、地方标准共2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21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其中,“苹果和梨早期落叶病流行、预测与精准防控”“一种含有芥末精油与大蒜素的杀菌复配剂及及应用”“重大入侵害虫烟粉虱隐种的更替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优质安全韭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技术体系、发明专利成果被转化或应用,标志着学科在产学研用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发挥高端人才凝聚作用,引育并举建好梯队

学科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学科要优化发展,就要建立高效合作的科研组织,这是新形势下学科建设的核心要义。在2017年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宋希云校长明确指出,要坚持学科统领,积极推动我校科研工作由传统的单一科研组织模式向一体化协同推进的学科组织模式转变,形成科研合力。按照会议精神要求,学院坚持“引育并举”、人才贯通,形成了“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学术研究局面。

自2017年以来,学院先后引进近20名优秀专业人才,其中不乏学校“三层次人才”、青优计划人才和高水平博士,进一步完善了学术梯队建设。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万方浩、英国剑桥大学大学Ben Luisi、美国佛罗里达大学Dean Gabriel、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Yonglin Ren和Mckirdy等一批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受聘特聘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桂荣(国家杰青获得者)、李世东研究员,青岛苏贝尔作物营养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太斌、山东康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宁等一批学界、业界知名人士受聘客座教授。

在现有学院人才基础上,该学科以农用生物药创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山东省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为支撑,充分发挥国家优青、山东省杰青、泰山学者岗、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人力资源聚集作用,跨学院、跨专业组建团队,形成了以这些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昆虫化学生态学及其绿色防控、植物病害灾变机制、农业入侵害虫检测与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等4个学科团队。

既要“招进来”,也要“走出去”。学院积极为青年教师赴海内外顶尖学术科研机构深造创造条件,带领师生走出去,开阔视野,帮助他们快速成长。青年教师丁天波、张彬分别前往韩国首尔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进修,另有6名教师到韩国首尔大学学术交流,3名教师到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交流。学院代表团应邀赴日本访问法政大学和宫崎大学,考察两所大学植物医学学科的方向设置、运行管理与办学条件,与法政大学生命科学部达成了定期开展植物医学学术交流意向,与宫崎大学达成校级合作交流初步意向。

学院以更积极的姿态开展学术交流。2017年以来,先后主办、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学术年会4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报告82次,邀请境外专家作讲座报告11次,资助师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学院教师、研究生每年参加国内外会议100余人次,有力开拓了师生的专业视野,启迪了学科思维,增强了科研水平。

 

全国首届植物医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目前,学院已形成较为合理的老中青学术研究梯队。该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等省级以上人才称号7人。在学校以学科建设为统领的大目标引领下,不论是有着几十年教龄即将面临退休的老教师,还是刚入职的“青椒”,大家都各尽所能,为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拓宽视野转变理念,培养一流“植物医生”

国家要发展,核心靠人才。一个学科不断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源源不断培养出优秀人才。找准定位,坚定信念,不断创新,植物医学学院和其致力培养的“植物医生”,以其快速的发展和独特的魅力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同行的广泛关注。

据刘同先院长介绍,早期人们对植物病虫害实行的是保护为主的措施,即出现病虫害之后使用农药等植物保护剂进行处理。随着科技日益发展以及人类对植物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植物与动物一样,也需要从预防入手提高其自身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植物免疫力、防御能力。同时在伤害严重时准确临床诊断,及时有效进行治疗甚至手术。特别是对于名贵树木与花卉,更应该采取这种科学的防护方式。而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人才,就是“植物医生”。当前,美国、欧洲、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广泛设立植物医学专业,截止目前全世界已大约培养了2000名植物医生。

学院专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第十六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

相关调研也显示,在植物保护专业基础上培养的具有交叉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植物医生”,就业范围更广,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更受用人单位欢迎。此类专业在招生时也更吸引考生报考,因而更具优势。

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相继召开,植物医学学院在贯彻国家大会精神和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加快植物医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完成了一系列工作:调研植物医学方向办学思路、制定植物医学方向培养方案、构建植物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并应用于该专业首届公费农技推广生的培养实践。

2018年9月,学院承办的植物医学发展、人才培养与教材编写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国内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植物医学发展、人才培养与教材编写等问题。目前,由业内11位院士、5位专家担任顾问,由刘同先教授主持的《植物医学导论》等15本植物医学系列教材编写已经启动,将成为我校新农科建设发展的重要系列教材。

2019年10月,全国新农科新植保学科高质量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我校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陈剑平、宋宝安和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涉植保学科的学院领导及100余位专家教授齐聚一堂,共同就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大力推进“新农科”背景下植物保护学科的更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等进行交流研讨,形成学科发展和改革共识,抓住新农科建设机遇,改造传统专业,优化现有专业,开辟新的专业,把植物保护学科作为植物生产保驾护航建设发展成为引领植物生产和农科发展的学科,不断开创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党委书记李宝笃在全国新农科新植保学科高质量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上致辞
 

围绕一流“植物医生”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不断上水平的同时,教学平台建设也进一步完善。截止目前,学院普通植物病理学等4门课程列入校级网络视频课程,2018年金静教授教学团队申报的《普通植物病理学》、王彩霞教授教学团队申报的《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首次参与国家级网络视频课程建设项目;完成了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群对接产业项目建设申报,目前相关专业建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学院整合优化山东省植物保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成立普植物病理学实验室等7个实验室,挂牌运行虹子标本创作室,近三年新增校外教学实践基地10个。

为加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学院累计制定本科教育相关文件14个,进一步优化育人管理制度。为夯实学风基础,加强专业育人,学院创办“植医办学谈”,打造学院学风建设特色品牌。通过专业导师与本科生进行学术探讨,知名校友、优秀企业家为学生作报告、开展交流座谈等形式,学生专业思想更加稳固,专业学习规划更加明确。

一系列教学教改举措推动取得系列教学研究成果。黄金光教授入选新一届国家农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植物保护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改革与实践”荣获2018年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等奖;植物病理学团队荣获2019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全方位的精心培育之下,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成效明显。2014年以来,考研率连续5年超 过 4 0 % , 2019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45.28%。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多、参与学生多,2017年,19个本科生项目获得学校项目资助,1个团队获得学校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8个团队共179名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项目,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比例达30.9%;2018年41个团队共185名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其中19个项目获资助,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比例达32.5%,21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结题,5名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3名本科生获国家专利。

精心培养本科生的同时,研究生培养同样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制定了《植物医学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植物医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坚持完善学院、学科领域及导师三层次、多形式的Seminar制度,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生学习与科研积极性高涨,形成了“学、比、赶、超”的浓厚学术氛围。此外,学院注重国际化办学,2018年首批招收来自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的8名研究生。根据学院计划,未来国际研究生招生数量会更多,促进师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的融合中拓宽国际视野。

扎实推进管理改革,激发学科全员活力

学科建设是一盘发展大棋。对学校来说,是一场必须倾全校之力打好的“攻坚战”。对学院来说,同样如此。良好的学院管理有助于发挥全员潜能,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作为学校校院二级管理改革试点单位,植物医学学院着力打好“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牌,以高效合理的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学科建设。

2017年11月,经学校批准,学院制定了副院长竞聘上岗实施办法和工作方案,梁文星、黄金光、褚栋等三位教授受聘为副院长;2018年9月,郑长英、迟胜起、张清明等三位教授经竞聘上岗成为系主任,为学院管理注入了强劲的新鲜血液。2019年1月,根据院聘教授、副教授实施办法,宋雯雯、李洁、郭磊和丁天波等4位教师被聘为院聘副教授。

在强劲的正向激励下,以山东省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植物保护学科重点参与并作出贡献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农业科学学科,至今分别连续第13次、连续第12次稳步保持在ESI全球前1%。

“党的十九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已经成为新时代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在这种时代要求下,植物保护学科领域面临的发展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使命也更加光荣。当前,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急需更多创新科技和高级人才融入到产业行业当中。大力推进植物保护学科建设,对促进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和生态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校党委书记李宝笃说。

 

学院开展科技服务绿色农业发展党日活动


原载《青岛农业大学报》总第995期(2020年1月15日)
原文链接:
http://qauweekly.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3322361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