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校报

邂逅再芬黄梅调,婉转盈耳听

时间:2018-05-20 来源:党委宣传部

“春花带露满园香,乳燕双双绕画梁。好景偏逢人烦恼,几回思母又望郎。”一声清脆的锣响打破夜的静谧,伴随着二胡悠扬的重奏,眼角斜睨,尽揽无限风情的主角冯素珍缓缓出场。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近日,由国家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以及财政部共同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再芬黄梅走进青农专场演出于文体馆拉开帷幕。戏剧演员们个个灵动怀情,伴着民族或西洋乐器的高叹低吟,将黄梅戏的魅力悄然绽放,为观众带来华美视听盛宴的同时,更是将我国传统文化以一种绚烂的方式在大学校园传承。

安徽再芬黄梅戏剧院的吴美莲、刘国平等艺术家,用精美的唱腔与娴熟的对白为观众展现了较为人熟知的艺术经典《女驸马》。其讲述了民女冯素珍冒死救夫,经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美满姻缘的故事。清脆干净的嗓音,赋予了每一句台词崭新的生命意义;粉墨雕饰的舞台布景、服装映衬,配合着台下各种乐器的演奏,铿锵有力的经典旋律与演员的一颦一簇相辅相成……

眉头紧锁,时而向窗外俯盼,心事重重的冯小姐正愁无缘与日思夜寐的李兆廷相聚,这时丫鬟春红迈着轻快的步子,扯着欣喜略带急切的细嗓子告诉冯小姐:“你那日盼夜盼、朝思暮想的河南李公子来了。”虽说“男女有别,咫尺天涯”,冯素珍依旧在李兆廷离开当晚勇敢与之相会,衣袖遮面,难掩羞涩,她义无反顾地对李郎承诺:生生世世不变心,清风明月做见证。坚定执着、从一而终——现场的观众零距离的感受到了黄梅戏婉转音调之外的别样情怀,古代男女间笃定的誓言给予现代人内心的震荡。

一场终了,掌声雷动。

台上道具更换,曲风随之呼转,为“加官进爵受皇封”的刘大人一心想着为“女驸马”与当朝公主牵线搭桥,台词与动作的配合引得观众发笑。随着“为救李郎离家园”熟悉的曲调响起,剧情渐入佳境,经典戏曲的魅力让观众沉浸其中。最大的亮点当属全剧的高潮——公主与冯素珍几乎一气呵成的串词配合。“实指望告假回乡救公子,谁知惹下了大祸根,”伴奏逐渐加快,台上氛围也逐渐被烘托出一丝紧张;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皇帝与刘大人还来不及反应,只为二人口中的“奇闻异事”引得唏嘘。忽而紧促诙谐,忽而舒缓细腻,几位演员流畅自然又略带夸张的动作在舞台上来来回回,一颦一笑,灵动的眸子里就已经述说了无数故事。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黄梅戏领军人、再分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了多种元素,使这部剧在表现手法以及唱腔方面恰到好处、熠熠生辉。

观众眼中的戏剧演员个个步伐轻快、动作娴熟、嗓音清脆有特色;但实际上,每个演员的背后都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付出。正值夏夜,演员们看似轻便的服装里面,却穿着厚重的胖袄,为的是更好地展现舞台效果。“我们要尊重传统,不应对此表示疏离,当亲身感受其魅力,”剧中李兆廷的扮演者潘伟在采访中坦言,“走过很多大学,我们尽力去传播传统,也很高兴看到当代青年的表现,学生对待黄梅戏的态度令我十分感动。相信传统戏曲在你们的传承下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历久弥新,在于唤醒华夏子民血脉中流淌的炽热,直至五脏六腑。

显而易见,不论是“冯素珍”的清丽婉转,还是“刘文举”韵味淳厚,从人物的内在感情到深入细致神形兼备,艺术家们举手投足间传递着人物的温度,演尽悲欢离合,诠释着中国传统经典戏曲艺术的魅力与价值。

黄梅戏戏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也随之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然,当下的戏曲也在不断创新,她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顺应着时代的潮流去发展,此次活动的负责人之一王甜甜老师告诉记者,传统文化一直在传承中创新,在不改变精神核心的前提下,使之更符合90后的接受审美。“也希望当代青年能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全面发展,不忘初心。

锣鼓声渐息,演员谢幕。黄梅戏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闺的古典佳人,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正是传统文化的烛照濡染,使戏曲“离形取意”,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的艺术表现和抒情美。

“庆幸自己完整地欣赏了《女驸马》,原来戏曲也可以这么有意思,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感受她的魅力。”植物保护专业1604班徐芳菲激动地表示。

 
 
 

作者:文\周游 唐楚娇 吴卓群 杨雪娇,图\张文耀 刘明扬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