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校报

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啃得了“硬骨头”

时间:2017-05-18

人物简介:褚栋教授,1977年出生,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Scientific Reports》、《环境昆虫学报》、《生物安全学报》、《山东农业科学》等期刊编委,中国植保学会生物入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保学会园艺病虫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保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药剂毒理专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外来物种及检疫专业委员;曾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编、参编著作10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4项;荣获山东省第十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植保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中国昆虫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褚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主要从事生物入侵实验,还未走进生物入侵实验室,记者的视线便被贴在交流栏上的复印页吸引——国际知名杂志《Nature》旗下《Science report》刊载的论文之一,第一作者处赫然印着团队14级研究生郑晓敏的名字,该文的通讯作者为团队“领头人”褚栋老师。

“科研是一个‘冷板凳’,既然‘坐’下了,就要‘坐’得住。”低调、实干、脚踏实地,这是记者对褚老师的第一印象,亦是外人评价生物入侵团队时最常出现的形容词。

坐在“冷板凳”上啃“硬骨头”

褚老师本科就读于莱阳农学院,是95级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2004年,他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并于2011年晋升为研究员。2012年,褚老师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被引入我校,同年5月建立生物入侵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褚栋教授、李洁博士、丁天波博士、郭磊博士、陶云荔老师等5名导师,研究生7名,本科生25名以上,主要从事农业入侵害虫的灾变机制与监控方面的研究,在我国重大入侵害虫-Q烟粉虱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5年来,团队中所有老师都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位研究生都负责不同的实验课题,逐渐形成以褚老师为引领中心,团队老师分管协作,研究生高效执行,本科生协同完成的团队“作战”模式。

为了获得第一手数据,去田间“排兵布阵”必不可少。每年夏天,褚老师都会带领研究生去田间定点监测烟粉虱生物型的动态变化,这一坚持就是十年。“由于烟粉虱喜欢高温天气,所以我们只能忍受高温在大棚里作业。”14级研究生李洪冉解释道。当被问及如何坚持数年做如此枯燥的工作时,褚老师告诉记者,“做学问就要坐得住冷板凳,啃得了硬骨头。人生最难的事就是坚持。”

“凡事不怕慢,就怕站。遇到问题要迎难而上,不要等待,更不能放弃,”褚老师常在同学们遇到困难时这样说。团队中植物保护专业1303班的郭晨亮对此深有体会:在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中,由于实验方法和布局需要自己把控,刚开始做的方案设计又不成熟,导致田间实验效果一直不理想。“失败多次后我变得有些焦躁,经过了无数次调整实验方案,才得出所需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成长了不少,不再等着‘一条路走到黑’。”郭晨亮说道。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这是褚老师一直坚持的信条,“只有坐得住‘冷板凳’,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氛围融洽,“我们是一家人”

有人说,团队成员与老师的交集仅限于工作,在生物入侵团队却并非如此:工作时,老师们对学生态度严肃,强调对待研究要一丝不苟;日常生活中,老师们则与同学情浓如亲似一家人。“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不一定比老师懂得少,大家要互相学习。”褚老师告诉记者。

据15级研究生魏可可介绍,褚老师平时对待学生关爱有致,“每逢节日,我们都不会被忘记,比如春节前,老师们组织了实验室成员进行‘家庭聚餐’。”而植物保护专业1304班的吕圣兰则感慨地说道,“作为一名本科生,我感觉老师对我的培养与研究生没有什么区别,老师总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耐心地指导我成为一名有想法的大学生,而不是培养成只会亦步亦趋埋头苦干的机器人。”

由于研究生们多数时间都在做实验或者查文献、写论文,平时刻意保持锻炼习惯的并不多。褚老师观察到此情况后,研究生们便时常收到褚老师的“温馨提示”。“褚老师总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尽管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做科研,但强健的身体是我们做好科学研究的首要基础。16级研究生曲婉梅笑着说道。不仅如此,褚老师还将团队口号定为了“文明精神,野蛮体魄”。

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需要合理安排。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老师们总会建议学生们“出去走走”,放松自身后以促进实验更加顺利进行。平日里学生们时常组织一起爬山、聚餐等活动,团队氛围愈加融洽。

做前行路上永远奔跑的人

在褚老师的字典中,“最大的聪明就是意识到自己的 ‘愚钝’”。褚老师出生在小山村,小时候,他常站在麦子地上向北京眺望,想象着北京的样子,梦想着有一天会到那里,现在他凭借自身努力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褚老师认为,在科研路上奔跑的每个人都应“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自知其无知,而后勤学苦练。5年前,李洪冉还是我校植物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学习成绩并不优异,加入生物入侵团队后,他逐渐对科研产生了浓厚兴趣,现已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影响因子5.2),中文期刊论文5篇,获得专利1项,主持研究生创新项目1项,还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褚老师说的‘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十六字箴言,使我获益匪浅。”回想起这5年的时光,李洪冉感慨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会牢牢记住褚老师的这句话。”

“正因时间短暂,方才珍惜。”作为团队的“领头人”,褚老师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团队日常规定为周一至周六全天制工作,但在褚老师的影响下,大家都保持着紧迫感,实验室几乎每天都有人做实验,工作起来均是热情满满。

褚老师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教育,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绝不能单纯地灌输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褚老师告诉记者。

初进入团队时,郑晓敏便被告知要学会“独立思考”,初看到文献上写着密密麻麻的标注时,她还有些懵懂,不理解“独立思考”的涵义,在后来水稻害虫实验中,她发现了奥秘,“在文献的基础上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团队交流时我脑中时常迸发出灵感。”通过自身和团队努力,郑晓敏现已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影响因子5.2),国家一级期刊论文1篇,获得专利1项,“拥有了这种能力,不仅对于我在校的成长,还对于我今后踏入社会都受益匪浅。”

“只要不忘初心,不丢掉梦想,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就永远年轻!”褚老师感慨道。

作者:学生记者 隋晓倩 郭甜甜 许敏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