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校报

是机遇更是使命: “基地建设社会实践” 服务乡村振兴

时间:2019-03-07 来源:校报

是机遇更是使命: “基地建设社会实践” 服务乡村振兴

——访合作社学院(经济学院)院长李中华教授

人物简介:李中华,合作社学院(经济学院)院长,留日农学博士、国际农业农村合作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执委、青岛市人大常委、青岛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农民合作社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山东省合作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硕士生导师。

党的十九大以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学校各个单位的重要使命。合作社学院(经济学院)的前身合作社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重新调整为合作社学院(经济学院)后,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强化。

基地建设为平台,搞“接地气儿”的社会服务

“我一直秉持‘人才培训与产学研平台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也将这个理念运用到学院实践中,努力搞‘接地气儿’的社会服务。”李中华告诉记者。

基地建设是学院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学院是我国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在高校设置的专门培养合作社高级人才的综合性二级学院,自成立以来,以“传承合作社思想、弘扬合作社文化、传播合作社知识、培养合作社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办学宗旨,确立了“经济为体、管理为用、互助为本、合作为源、三农为根、实践为要”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植青岛,立足山东;服务全国,联系世界;办一流专业,展合作宏图”的发展定位和以“早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合作社教学培训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政策咨询基地、实践指导基地和合作交流基地”的发展目标。

基地建设是学院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目前,学院在省内各地市建立4个产学研工作站、1个合作社党建工作研究促进会、2个综合试验站,此外为方便专家深入农村开展各类实践,建设9个合作社专家大院、3个专家工作站,指导建立农民合作社、联合社200余家。

临沂沂水是合作社学院(经济学院)进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自2016年1月起,学院与山东蒙山龙雾茶业有限公司开始正式合作,并成立专家工作站,重点就合作经济管理、茶叶种植、深加工等方面深入进行产学研合作。

据李中华介绍,专家工作站为该公司发展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计划。顺着发展规划这条主线,学院充分发挥专家人才智力优势,对其内部管理、市场营销策划、产业发展定位以及茶产业链的构建加深都进行了长期切实的指导。

为促进茶产业三产深度融合,专家工作站又为公司制定了“蒙山龙雾山茶庄园”工作项目规划,提出以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核心、以茶文化主题酒店、茶文化体验园为两翼的“一核两翼”计划,使茶产业效益提升30%-40%左右。

“专家工作站的建立不仅让公司效益提升,‘以产业带动扶贫’也取得了令人高兴的成绩。”李中华介绍,公司所成立的“沂水高山茶专业合作社”吸纳了300多户农民,最初一半以上是贫困户,经过为这些贫困户免费提供茶叶用有机肥、高价收购茶叶等方式的扶持,2016年年底,仅剩下60户贫困户,真正实现了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各类课题,而人才是发展的动力,我们会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李中华说。

以上带下共出力,师生共助乡村振兴

学院一直注重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为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确立了“经济为体、管理为用、三农为本、实践为要”的教学目标体系,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基础,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国际先进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复合型与应用型相结合”为立足点,以培养 “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合作、肯奉献”的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探索本科办学模式和联合培养模式。

除了发挥教师团队对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力量之外,学院还积极引导和发挥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学院以山东省连续开展九届的“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广泛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自2011年起,院长李中华专门带领学生组建调研山东社会实践团,深入基层积极展开对乡村合作社产业调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2017年7月,学院调研山东小分队前往淄博市博山镇杏福源乡村旅游合作社实地调研该合作社运营情况。结束参观调研后,团队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交流实践过程发现的问题,运用专业知识整理解答,并据此制定了下一步的持续调研计划。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关键。2016年,学院组建暑期“三下乡国家级立项赴滕州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对重点贫困家庭进行调研,分析致贫原因,提出改善建议。发展经济1502班的尹腾翱说,“同时我们还与全省小康经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该村在扶贫政策及落实情况方面的情况。”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团队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努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我们专门邀请红十字会的成员对村民进行基本急救措施的指导,并发放急救包和救护宣传手册。”尹腾翱说,“同时我们成立了文艺队,学习广场舞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除此之外还开设传统文化等课程,培养儿童的国学兴趣。”在实践前期,团队成员还动员学校师生及社会力量募捐图书,“我们把募捐的500册书籍带去给当地的孩子建造了一个书屋。”农村区域发展1302班的刘岩对记者说到。

开门办学拓思路,社会实践跨“国门”

作为一个开放式、国际化的学术研究高地,学院秉承开门办学理念,广泛接触国际知名的高校、学术团体及其他组织,通过参观访问、交流洽谈寻求合作机会,推进了中外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交流,构筑了开放办学国际平台,提升了学院的国际知名度。学院长期聘请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内外及台湾地区知名专家、学者60余人为学院客座教授或专职研究员,形成了精干的具有国际化意识的研究团队。同时也将学院的学生社会实践更早一步跨出了“国门”。

学院多次组织师生赴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开展社会实践。2017年1月,学院江文斌老师率学院学生考察学习团一行18人访问台湾逢甲大学,并分三组在多种农业模式发展的台湾高雄大社联合社合作农场、台湾储蓄互助协会及发展齐全的台湾储蓄互助社、独有特色的原住民南投仁爱乡合作社场开展实习。

“实习期间,同学们直接参与农场、互助社、合作社工作,与当地农工、社员一边劳动、工作一边交流,了解了其组织结构、协会原则、协会任务、管理运行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台湾的合作社有了更进一步了解。”江文斌老师回忆道。

“我参加过两次学院社会实践,去日本的社会实践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深切感受到了中外农业的差距,同时也为自己选择的专业感到自豪,希望为农业合作社做更多的贡献。”已经考取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的毕业生刘岩说。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故而,振兴乡村显得尤为重要。”李中华教授告诉记者,“学院将继续发挥智库优势,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力度服务乡村振兴。”

李中华认为,实现乡村振兴,必然要有兴旺发达的产业来支撑,只有因地制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才能有活力,经济才能大发展。“学校平度校区正在抓紧建设中,未来学校对于平度市这样一个农业县市的发展支撑力度毕竟更加强化。在这个方面,学院大有可为,将进一步加强与平度的合作,采取‘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运行模式,帮助建立粮食产业化联合体。”

此外,学院还致力于人才培训与产学平台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先后承担联合国粮农组织林农合作组织、云南省等16个地市的各类涉农领导干部、合作社辅导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村带头人培训,累计80余班次、8000余人次。参与中组部、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及部分省份举办的农村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供销合作社干部培训等各类培训500余项、累计学员60000余人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对学校、学院来说是机遇,更是使命,希望老师和学生要多参与进来,多下基层,帮扶农村。”李中华院长说。

2018年,学院与莱州市驿道镇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未来五年中,双方将依托服务站和实践基地,充分整合发挥莱州市驿道镇特色资源与我校科研优势,通过双向服务、双向交流、特色培养、特色教学等形式,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紧密围绕驿道镇农业产业发展中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等关键问题,开展协作攻关、技术服务、人才培训、规划指导,并促进学校科研成果在驿道镇实施转化。此外,李中华院长透露,2019年,学院将与济南基层政府和有关企业开展合作;作为隶属于莱西代表团的青岛市人大代表,他也希望尽最大能力帮助莱西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原载于《青岛农业大学报》第977期第二版)

  原文链接:http://qauweekly.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3070308

  

作者:隋晓倩 高扬 于雅男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