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不忘初心专题页  > 先进典型

【守初心担使命】一场跨越1300公里的创新脱贫之约

时间:2019-09-17 来源:宣传部

这几天,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桦木沟林场里一片久违的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忙着收蘑菇、把蘑菇运出去。今年,桦木沟林场首次在林下种植了三百多亩大球盖菇,按照每亩2.5万元销售价格计算,林场仅这一项保守估计就有将近800万元产值,实现创收100万元以上 。

这样一大笔额外收入并非“意外之财”,而是来源于一项跨越1300多公里的“守初心“之约、“担使命”之行。

青农之约:绿了山,富了农,

科技服务跨越千山万水致力林区脱贫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退耕还林之后林场“怎么办”,是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发展中需要突破的重要问题。事实上,林场退耕还林后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林工收入减少,植树护树积极性不高。此外,林场有大批林地,还需要解决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

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们早在去年就开始思考如何以学校人才、科技创新优势聚焦解决我国北方林场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经过一年多的积极推进,今年7月,青岛农业大学克什克腾旗林草牧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桦木沟林场揭牌。项目充分借力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林草业,改良育繁优质畜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与生态建设、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农牧业标准化示范旗,为林草牧地区的脱贫攻坚贡献科技的力量。

“引导林场发展林下高效生态农业,把植树造林与增收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既绿了山,又富了农,高校也能充分锻炼教师们的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推动学校草牧林农相关学科专业发展,为国家战略发展做出贡献,可谓一举多得。”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宝笃说。

在距离克什克腾旗100公里的桦木沟林场,记者看到,在一排排整齐的树林下,一垄垄蘑菇长势喜人,这个整整三百亩的林下蘑菇园,让老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桦木沟林场有林地资源120万亩,有大量松针腐质土和各种秸秆资源,同时还有很多具有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资源。经过一年的采样调研和小规模试验,今年扩大规模种植了300亩大球盖菇,我们坚信能够在这里创造出一片天地。”山东省食用菌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学校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被菇农们称为“蘑菇教授”的郭立忠告诉记者。在食用菌种植方面经验丰富、已在全国多地成功指导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他,第一次来就相中了这块“宝地”。

作为此次合作首推的9个项目之一,“蘑菇教授”团队的项目名称为“林下栽培食用菌轻简化技术示范与应用”,将通过搜集品种资源和进行林下小气候研究、生物学特性研究,获得适宜品种,建立菌种繁育体系,进而集成轻简化技术和栽培模式,最终获得适宜的品种和林下栽培模式,实现建设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推广。

林下种蘑菇,林外则有需要改良的大片草原。该校草业学院副院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孙娟教授也带领团队驻扎在当地。长期以来,受气候、干旱、管理技术落后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地天然草原生产力降低,可食牧草不断减少。经过调研,孙娟教授团队进一步发现,当地草地植物组成虽种类丰富,但缺乏优良草本植物,劣质草和毒害草占比过高,成为制约“绿水青山”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年春天,团队根据草原微环境,利用九三学社中央捐赠的草原免耕补播机械,在不损害草皮的情况下进行了免耕补播试验。目前上半年补播的苜蓿长势良好,一排排苜蓿已经长出了20厘米左右的高度。“我们的最终目的是筛选出适宜的免耕补播技术,提高优质草覆盖率,实现大面积连片补播,提升草原生产力。”

此外,学校小麦、玉米、花生、马铃薯等多个品种的试种也在小规模进行中。功能农业时代,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高端农产品品牌,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林下蘑菇喜获丰收

青农速度:两年新变,

借势“林”发力,做足“林”文章

从青岛到克什克腾旗,跨越1300多公里。这样一项横跨南北的校地合作,背后却是用时不到一年半的高效推进。作为一所以农业为核心优势的地方院校,服务国家和地方“三农”事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探索全面深化校地融合和促进“政产学研”全链条、多维度联动的有效途径,打造国家林草牧区乡村振兴样板,正是这一合作的“初心”所在。

“合作只有基于相互之间契合度极高的供需条件,才能真正实现扎实、深入。青岛农业大学作为一所有着深厚行业背景和农业、涉农学科特色的院校,与产业、行业的天然联系使我们伴随发展史形成了鲜明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及科技服务特色。”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宋希云介绍说。

克什克腾旗桦木沟林场地形以高原漫甸、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以灰色森林土、风沙土、草甸土为主。资源丰富,亟待开发。一方有针对性极强、先进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一方有时不我待的产业升级需求和充分的天然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搭建深层次合作平台,共护绿水青山,共谋绿色发展,共同为国家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成为合作必然。

2018年1月,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确定合作范围涉及草业、动物养殖、智慧牧场、野生花卉驯化、林下经济、乡村振兴等方面。随后,启动共建草牧林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暨教学科研基地,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个项目取得初步成果,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希望,更体现出高校服务的高速度、高效益。

由学校盖树鹏教授团队承担的“野生花卉的驯化与开发”正在火热推进中。盖教授告诉记者,所谓“林下经济”,主要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独特的野生花卉资源,其中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花卉就有200多种,极具产业化开发潜力。另一方面,当地部分花卉已处于濒危状态,亟需保护。

“例如‘蓝刺头’资源丰富,这种花可做干花、切花和盆花,根部可入药,有很好的药用价值。‘狼毒’可以加工植源性农药;‘银莲花’非常美,可以加工成为盆花或切花;‘大花杓兰’是濒危资源,应尽快加以保护。”团队已在当地建立了野生种质资源圃,对重点筛选出来的花卉资源进行驯化和新品种培育,同时进行商品花卉引种,助力当地发展特色花卉产业,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该项目目前已成功吸引一家青岛园林花卉公司主动投资、参与合作。“花卉产业包括盆花、切花、干花以及中药材、生物杀虫剂、化妆品、香料等各种衍生品的开发,构建种苗繁育、景观示范、产品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我们对此非常看好。”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花卉种质资源圃一角

学校“浆果教授”刘更森的“林下灌木类果树引种与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在当地引进了蓝莓、树莓、醋栗、穗醋栗等小浆果类果树进行品种区域化试验。“我们将选育3-5个适于本地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发展林下小浆果等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调整林区种植结构,发展生态效益型、低碳型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刘教授告诉记者,小浆果种植属于生态主导型产业,对于未来开创全域旅游、森林小镇、功能性水果生产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青农方案:现代科技升级传统产业

打造草牧林农产业发展样本

克什克腾旗土地面积的80%是山地和森林,但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率低,土地沙化仍是当前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草牧林产品产业链缺失,产品质优,但附加值低。特别是随着围封禁牧的实施,牧民主要收入渠道降低,空心村、老龄化日趋严重,乡村文化逐渐式微,乡村振兴任务艰巨。林草牧区的乡村振兴不能仅仅依靠几个新品种的引进和种植,更不再是传统的建几个蒙古包就能实现。此次校地合作,就是为了充分挖掘当地现有资源,调整原有产业结构,培育和植入新产业,延长和健全产业链条,以生态农业、林业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经营管理模式,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青农智慧”,贡献“青农力量”。就此,学校盖伟玲教授在当地进行了林草牧区的乡村振兴规划。

除传统的草牧林农等学科专业的深度参与之外,学校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人才优势,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推动构建“智慧农场”项目。“我们通过AI动物面部识别技术,建立了动物图像档案,通过GPS耳标精准定位记录动物运动轨迹,实现远程放牧。”项目负责人、该校海都学院大数据学院院长李长忠老师告诉记者,该项目具备养殖管理、远程放牧、品质追溯、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每年只需花1800块钱,就能在线领养终生放牧的草原羊,轻松实现都市人“我在草原有只羊”的梦想。

“城市家庭在线领养后,孩子放学回家就可以通过手机看看自己的羊在哪里、在不在吃草,一天天看着它成长;还可以在假期参加草原深度游,体验牧区生活,并和自己领养的羊亲密接触。当冬季冰雪覆盖草原、6个月放牧期结束后,用户会收到一整只通过顺丰冷链送到家门的、精细化分割好的高品质羊肉。”李老师告诉记者,项目不仅可以提高牧民收入,为牧民提供科学养殖指导,还可以为政府管理提供防疫、风控、载畜量等方面的决策数据。

由学校机电工程学院王东伟教授团队实施的“林下机械化技术实施与示范”项目,则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种植特性,正在研发一批轻量化、智能化、通用性机械设备。同时基于大数据技术、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农机实时作业情况监控。

在这一“兴林富民”合作中,青岛农业大学给自己定下了清晰的目标任务——建设国际一流的牧草林示范区。而这一雄心壮志,正来源于学校近年来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发展理念,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所带来的科技创新优势。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鼓励学科融合,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联合开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攻关,倡导教师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同时,学校充分把握现代农牧林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建设了一批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推进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提高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精度,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撑。学科建设水平的普遍提高,反过来使社会服务路径和范围进一步拓宽。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精准对接从“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的转型需求,为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战略和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如今,研究院已组建林下食用菌产业、林区牧草产业、野生花卉驯化、智慧牧场、林下浆果产业、林区作物种业、林草牧机械装备等9个团队,基地总面积4万余亩,有100多名师生参与到研发工作中,预计今年可形成产值超过一千万元,明年突破亿元以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研究院院长、青岛农业大学规划处处长赵金山教授告诉记者。作为该合作项目的设计者和具体推动者,他对此充满信心。

作为践行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实践,这一以林草牧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为目标的“青农方案”,对全国类似地区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脱贫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学校师生利用假期在研究院进行科研创新

青农力量:创新党建模式,发挥党员作用

联合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促发展

合作方向如何把握,多方作用如何发挥,大事要闻如何协调,多方人才谁来管、如何管?

青岛农业大学和桦木沟林场创新思路换位考量,改变以往跨地区、跨单位校地合作中普遍存在的党组织缺位现象,创新党建模式,探索组建联合党组织、成立临时党支部,实现党政学研联动。通过发挥党建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创造性地解决了管理对象结构多元复杂、协调困难等“难题”,实现共创共建、优势互补。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参与跨地区合作科研攻关的师生来自不同学院,其中不少是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必须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组建联合党委、临时党支部,有党的正确方向引领,党员和谐共创,形成发展合力、激发创新活力,为合作做好了保障。”学校党委书记李宝笃说。

以党建领航,打造林场发展的坚强核心。学校师生党员和林场党员一起,共同过好组织生活、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分享交流学习经验和实践成果,不仅保障了合作顺利开展,更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中淬炼了党性,锻炼了干部,提升了参与师生的水平。

在该林场的党建活动室,记者看到,联合党组织的规章制度全部上墙,一目了然,其中一个展示版块是开展“五个一”星级评定,激发党组织先锋活力,激励着各个党支部和党员的争先之心。

党组织就在身边,有力推动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今年暑假,该研究院的的多个基地都有师生不顾酷暑炎热开展科研工作。“我们建立了稳定的长效合作机制,百余名师生天天吃住在农场、工作在农场、创新在农场,这样的合作才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同时也能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为我们今后的产业发展储备人才。”林场负责人告诉记者。眼下蘑菇的大丰收让这位护着林子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林人看到了新的希望,说话间高兴地合不拢嘴。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