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学生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蓝色海洋”调研团开展社会实践

时间:2017-08-17 来源: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菱鲆原产于欧洲大西洋海域,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比目鱼之一,自古受到人们喜爱。目前,山东省养殖产量约占全国50%左右,基于这一现状,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蓝色海洋”调研团走访了青岛胶州,致力于以养殖基地为主,深入市场、企业开展广泛性调研,以期为海参养殖和市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蓝色海洋”——精心筹划

7月15日,“蓝色海洋”调研队在学院会议室开展出征前研讨会,拟定分组情况并就每人措辞进行统一。经过讨论,分出问卷组、宣传组、安全组、财务组四支小组。由队长负责统筹安排本次调研的所有工作,包括确定调研时间、安排调研行程、联系调研地点等。问卷组,宣传组,安全组,财务组主要负责协助领队做好访谈、记录,拍摄活动照片及视频、遴选活动照片、撰写新闻稿件,安排成员住宿、规划乘车路线、处理突发事件、负责全队安全,负责管理活动资金和做好财务统计工作。小组力求分工明确,保证成员之间通力协作,圆满完成调研任务。

“蓝色海洋”——深入养殖基地

7月19日至7月21日,“蓝色海洋”调研队赴青岛市胶州区大菱鲆养殖厂进行系统走访和调研,了解大菱鲆养殖状况。队员们对养殖户的调查问卷和采访,了解到大菱鲆的养殖必须满足水质、光照、水温、盐度、PH、溶氧量这六个方面的要求,大菱鲆是低温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水源是地下深井海水,取自地下30米深左右。相比外海水,地下海水病源少、污染少,这就从另一方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安全。现在他们通过降低养殖密度、提高海水含氧量来提高鱼的健康水平,有的养殖户甚至专门购买设备来提高水的含氧量,鱼的品质也不断提升。

在相继走访了几家大菱鲆养殖基地后,养殖户孔先生如是说,大菱鲆的饲料是非常讲究的,在大菱鲆的幼鱼养殖中增加食物中的蛋白质,其生长加快且蛋白质的贮存率得到提高;在大菱鲆生病期间,有养殖户利用辣椒末控制住了病情的蔓延,可谓天然无公害。孔先生的话震惊了队员们,队员孙友康表示,今后要多积累日常的知识,在养殖中,常识也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理论加以常识,才能更好的解决大菱鲆出现的问题。

经过三天深入养殖基地的走访调查,全体队员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深入水产药店,探寻大菱鲆病害

7月22到24日,“蓝色海洋”调研队走访青岛各大水产养殖药店进行走访调研。经过药店专业人员的详细讲解和药物的使用量统计后,队员们了解到目前大菱鲆的病害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腹水病,这是生产中最严重的疾病,一旦发病也基本无药可治;第二类是弧菌病;第三类是寄生虫病。目前主要是从3个方面来着手防治,一方面是通过健康养殖达到生态防病的目的;其次是培育抗病品种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最后是安全适合的药物选择。药店相关人员纷纷表示,“近3年大菱鲆市场惨淡,病害严重制约鲆鲽类的发展。”

调查显示,目前关于大菱鲆病害的问题突出,队长徐昊表示,大菱鲆养殖中的病害问题,急需进一步的解决,回校后定将积极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探索解决方法。定要努力学好理论知识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专业学以致用。

“蓝色海洋”——走近市场调研

7月25日到7月27日,“蓝色海洋”调研队走访青岛各大海产品批发市场。在走访中,队员们了解到大菱鲆由于大菱鲆味道鲜美,目前具有冷水性鱼类所特有的良好口味,而且与其它海水鱼类相比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故很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而成为独占鳌头的商品。大菱鲆目前的市场价格为25块钱一斤,采访中,销售商王先生如是说,“鱼的口味不错,现在大家都很注意健康养殖,很好卖,主要被各大酒店买走,一天至少二百斤。目前大菱鲆进入收获期,是产量最大的时候,已维持了半个多月。”目前,大菱鲆养殖市场会较平稳。

“蓝色海洋”——一鼓作气

本次实践团的数据采集任务圆满完成,队员们整理收集第一手资料,综合了各方资料数据,将在回校后完成本次调研报告,以期取得成果的最大化。本次调研活动是队员们实践能力、团结能力的良好提升的平台,养殖基地,让队员实地了解大菱鲆养殖现状,深刻认识大菱鲆的前景与发展,期望此次调研结果可以为大菱鲆养殖和市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林鑫、吴亚新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