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许树军:在知识的海洋里游得更远

时间:2016-07-27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许树军,1982年毕业于我校农学专业,现任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研究遗传学家,美国农业部红河流域农业研究中心小麦遗传学实验室负责人,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植物科学系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六倍体面包小麦和四倍体硬粒小麦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自2002年以来, 除美国农业部的基础研究项目外,另外主持和参与共20个研究项目, 包括主持盖茨基金会资助的小麦持久抗锈病染色体工程项目和美国小麦和大麦赤霉病研究项目。已在多种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并担任多种国际学术期刊编委。1990和1992年分别获中国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93年获中国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完成人)。1992年获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植物科学史密斯杰出留学生奖。2008年获美国农业部部长奖。2011年获得美国农业部红河流域农业研究中心杰出科学家奖、美国法戈和穆尔黑德市联邦行政人员协会专业科学技术奖和杰出公务员奖。2013年获美国作物学会植物遗传资源杰出论文奖。

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一个对专业有追求、对事业有理想的年轻人;从当年的青春少年,成为如今美国联邦政府遗传学研究资深科学家。校友许树军在国内外的求学、治学生涯,伴随着几起几落的戏剧性变化,而他一直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才有了一直前进,不断疏朗、开阔的人生。

“不畏其苦,终得甘甜”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许树军高中应届毕业参加高考,被青岛农业大学前身莱阳农学院农学系录取。1982年许树军自青岛农业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但吃公家饭的教师身份仍然不是他的理想。“我一直记着老师的激励,读研究生能有更丰富的知识,更广阔的前途。”于是又一次走进考场,走向北京,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攻读作物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当了四年的助理研究员,于1989年考入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植物科学系,攻读植物遗传育种方向的博士。期间,他还到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CSIRO)植物工业部做了半年的访问科学家。

1993年,面临博士毕业,他要求自己“更上一层楼”,联系美国伊利诺大学作物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员。他因此暂停已成果丰硕的小麦遗传研究,转而开辟另一个新的战场——大豆遗传研究。面对崭新的题目,他曾经有将近7年时间拿不出一篇文章,研究陷入僵局。不少人劝说:“换个简单一点的题目就是了!”他没有听进去,直到守得云开见月明——初步完成了大豆整套20个三体系列(增加同源染色体对中1条染色体的生物体称为三体,植物三体系列的建立,对该物种细胞遗传学、连锁群的遗传分析、染色体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大豆基因与分子标记。

1999年,博士后研究员工作结束,一时没有合适的职位,许树军第三次跨界发展,考取伊利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计算机科学硕士,并在拿到硕士学位后当起了软件工程师。1年多的时间里,他编写了30多个软件,为公司带来巨额利润,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IT新星。这个时候,美国农业部伸出橄榄枝,他重新回到了小麦研究的行列。

不畏其苦,终得甘甜。许树军校友说:“我不聪明,也没有什么特长,就是肯干、踏实。无所谓周末还是过节,只要在实验室里、在操作台上,我就高兴。”

“总要先糊口,生存第一”

如今,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许树军校友的求学就业历程中,也面临过这样的选择。了解其经历的人,不少疑惑于这位植物学领域的高才生,为何在做到博士后研究员之后,不好好专心于本领域的研究,又拿一个计算机科学的硕士,并且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呆在美国雷桑公司做软件设计?

许树军坦言,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并不顺利。长期从事小麦遗传研究的他转战大豆遗传,做起来才发现要想成功非常艰辛。整整7年的时间,他一直在探索,却无法实现自己预期的超越。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实在有点权宜之计,因为已经有些担心万一出不来成果怎么办。

“成熟的人,求生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在国外,竞争太激烈了。”计算机科学事业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整个美国对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巨大,即使是一个学计算机的本科生,都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机会。而伊利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在全美处于顶尖地位,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许树军继续其大豆研究之外,几乎从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学起,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终于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证书,毕业时成为一名软件设计师。他开发的软件反响非同一般。仅其中一项扫描性软件,每年为公司节省100多万美元的开支。尽管公司提供优厚的工资和待遇,但赚钱不是目的,是为了蓄势待发,重新回到植物学领域。如今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研究小麦和近缘种属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评价小麦及近缘种属基础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和对病虫害的抗性;研究小麦及近缘种属种质资源中优良性状的遗传控制;鉴定和开发与优异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重要基因的克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染色体工程培育适用于北美春麦区抗病, 抗虫,优质,高产的硬红春和硬粒小麦的育种材料和群体。

“我一直记得老师的激励”

许树军校友的求学历程特别明晰,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朝向一个明确的目标。78级大学生毕业时,社会需求非常紧俏,全国范围内那么少数量的大学生,只要想工作,机会多得是。大学毕业时的许树军顺利分配到了家乡寿光市农技中学,成为一名专业教师。但这种“城里人”的身份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的诱惑力和满足感。许树军回忆说:“我上大学的时候,吴敏楚老师一直鼓励我们,不要在学识上自我满足,将来只要有机会,应该争取拿更高的学历,在知识的海洋里游得更远。当时听得热血沸腾,我一直记得老师的激励。”

在农技中学做教师的一年,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教学工作量大,还分管了不少校园管理工作。即便如此,他如约履行了对自己的承诺——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这里,他师从我国著名植物学专家董玉琛院士,开始了新的探索历程。其硕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后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许树军的团队取得了多项重要的学术成就,通过评价2000多份小麦及其近缘种属的品系,鉴定出一大批抗大麦黄矮病, 小麦褐斑病,大斑病,赤霉病,锈病和小麦瘿蝇(Hessian fly) 原始材料。构建了13个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的作图群体,这些群体总计包括3000多个双单倍体和重组自交系。构建了三个六倍体小麦和七个四倍体小麦全基因组遗传连锁图;完成了引起杂种坏死基因Ne1和Ne2的作图;完成了对抗褐斑病、大斑病、叶锈病、秆锈病、条锈病、赤霉病和小麦瘿蝇等多个基因的作图分析。从这些研究中开发的分子标记正被广泛的应用于多个育种项目。利用分子标记辅助的染色体工程将四个含抗杆锈Ug99基因的外源染色体片段大幅度的减小,这些基因包括来源于提莫菲维小麦的Sr37,来源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的Sr39和Sr47以及来源于长穗偃麦草的Sr43。含这些基因的小麦新品系和开发的标记正在全球用于选育抗Ug99的小麦品种多个育种项目中。利用分子标记辅助的染色体工程将两个新的抗杆锈Ug99基因从尾状山羊草和偃麦草Thinopyrum junceum转移到普通小麦上。育成了34个自发形成的小麦-山羊草的双二倍体和10个六倍体小黑麦品系。利用带有多种抗性的四倍体小麦品系合成了200份六倍体合成小麦新品系。这些小麦-山羊草双二倍体和合成小麦新品系已被广泛应用于小麦育种、种质资源的开发和遗传研究。许树军校友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技术培育了30多个适应北美大平原的硬粒小麦和硬红春小麦优异种质品系。这些新的种质资源正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家的育种项目中使用。

2009年重回母校时,许树军受聘为母校客座教授,他一直关注着学校的发展。回顾当时的研究生面试,他坚定地认为,是莱阳农学院扎实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给了自己有力的支持。“当时4人笔试合格,我的笔试成绩是第二名。但导师认为我基础坚实,很有培养潜力。在农科院,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普遍被老师们认可,莱阳农学院的毕业生,就是一种光荣的身份。”

如今,作为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植物科学系兼职教授, 许树军校友已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博士后研究人员5名,访问学者10名。从2012年至2015任美国小麦和大麦赤霉病专项基金硬粒小麦专项主持人。从2012年至2016年任美国国家小麦改良委员会委员,美国小麦作物种质资源委员会委员。从2014年起任国际小麦项目Wheat Initiative 硬粒小麦基因组和育种专家组执行委员会委员。

“不要在学识上自我满足,应该在知识的海洋里游得更远。”许树军把当年老师鼓励他的话铭记在心,继承和发扬母校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走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周维维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