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纪念校报1000期:蒋丽君:1000个日日夜夜,我与校报共同走过

时间:2020-10-20

蒋丽君,曾任校报记者团团长,2007级园林园艺学院学生,目前任大众网德州站采访中心主任。

记者蒋丽君(右一)进入德州扒鸡生品车间体验式报道扒鸡造型师工作

和往常一样,合上笔记本电脑,抬头看向嘀嗒嘀嗒的地方,晚上10点45分,这几乎是近九年来的常态。只不过,今天这篇稿子有些不一样,使我深深陷入对往事的回忆,在主楼12楼校报记者团所在的办公室,那1000个日日夜夜,历历在目。

我叫蒋丽君,是大众网的一名新闻记者。

毫不谦虚地说,我是一个比较细心的人,收到母校的一纸约稿函,我在一分钟内,找出了从业时的简历,厚厚的一沓作品集,无论去哪里应聘,我从来没舍得把原件留给面试官,而且越积越多。《青岛农业大学报》《青岛晚报》《新晨报》《经济导报》《德州晚报》《德州日报》……报头都很醒目。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我当时是园林园艺学院一名农学类毕业生。

如何结缘校报,结缘新闻,讲起来像是在吹嘘,就是那种特别狗血的“陪考上位”。故事情节无非就是陪着一个会写诗的室友参加校报记者团的招募考试,结果并不知道校报是干什么的我被录取了,她落榜了。

D区201,我依然记得特别清楚,第一次记者团例会通知在那里召开,30多人吧,到了之后依然不知道是去干什么的,只是比较闲,过去看看。

在门口张罗的是一位特别帅气的学长,也就是我的上一任记者团团长,沉着、冷静、大气。当时略有些羞涩的我找了个边角的位置赶紧坐下,偷偷观望着一切。话说在那一天之前,我只知道自己好好学习是为了考个好成绩,考个好成绩是为了让父亲在过年的时候在亲朋好友面前“倍儿有面”。谈理想,我没有;谈喜好,不知道看电视剧算不算。

然而,我并不知道,从走进那个教室开始,我有了理想,有了新闻理想,直到现在,经过社会的锤炼,依然有。激发我的,是帅哥学长,还是宣传部年轻漂亮的女老师,还是我忽然了解了记者这个职业?我也不太清楚。

仿佛一切都是稀里糊涂。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形势”越来越明朗了。

校园里摆出来的各个学院的宣传版,不管我是忙着去上课,还是忙着跟室友“厮混”,我一定会停下脚步,掏出包里永远不会缺失的“小本本”,记下来,然后准时出现在各学院的活动现场。其实我的性格是比较内向的,一开始做这些的时候脸会羞得通红,甚至觉得别人会认为我是傻子,但我一直告诉自己迈出这一步,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渐渐的,我成为了校园的活跃分子,每个学院我都有“熟人”。

不到半年时间,经过“大浪淘沙”,我们这一级的学生记者,只剩下了12人,我坚持下来了。这里必须要提一下我上面说的宣传部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她直接负责学生记者的管理工作。一头乌黑的头发,我也有,她头发是自来卷,我也是,可为啥她的卷发总是那么好看呢,像是特意烫过的,那种美,那种气质是我梦寐以求的;她特别爱笑,即便给我们改稿子,批评了我们,最后绝对会在我们离开办公室的那瞬间,给一个大大的微笑,那种修养,是我想要具备的。她是我职业生涯的贵人。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大学四年,因为离家比较近,常在周末跑回家,所以我对回家并没有太大的渴望,也可能是因为这,我从来没有休过一个寒暑假,每个假期都在单位实习,平度电视台,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乐此不疲,每个假期轮流转,未毕业就发表了众多重磅稿件,这给我的个人简历画上了重重的一笔,其他应届生拿着一页简历找工作的时候,我已经可以一套作品集。这也是我秒杀众多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就签到了大众报业集团的“资本”。

像我一样,代代学生记者为校报采访、撰稿、协助组稿、校对乃至发行发放,校报流程中每个环节都有他们的身影。曾经的校报记者队伍涌现出一大批人才,在现任岗位中出类拔萃。他们受益于做校报记者,感恩母校、舞台。

校报出版1000期,我估算了一下,1000,差不多正好是我在校报记者团的天数,我是坚持到最后的一名学生记者,即便到大四,学业紧,就业压力大,我也常到办公室坐一坐,找老师聊一聊,也会参加例会,跟新进记者团成员分享下自己走过路,总结的技巧。

说起专业,我记得当时在校报记者团,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传媒学院的,大部分都是我这样的“外行”,而最终能够在媒体行业就业,或者说从我在媒体行业摸爬滚打9年的经验来看,周围优秀的人并不缺乏我们这样的“外行”。依然记得我在参加大众报业集团的招聘面试时,面试官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学园艺的要来当记者。我的回答给我加了不少分,我说:“记者不应该是学新闻学的专属,而应该是全才全科,因为你报道的领域是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你的采访对象是形形色色的,这就要求我们成为复合型专家。”所以,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在新闻从业中,专业不是门槛。

从事新闻行业九年,现在也在不断带新人,每次给他们分享从业经验,我都会炫耀一番在记者团的这段经历,我想我是“大学无用论”最强的“打击者”。大学四年,母校给我的不仅仅是一纸证书,更是方向,更是翘板,让我们知道以前不知道的世界,自己该去哪,怎么去。

墨香氤氲,淬炼时光。转瞬间,校报刊次到了1000期,这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的数字,有幸,我曾在其中留下些许足迹。在此祝愿母校,永远美丽;希望校报,越办越好!

作者:蒋丽君 编辑:曲天泽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