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乡村振兴中的农大实践】盐碱地上的花生奇迹

时间:2018-06-14

盐碱地上的花生奇迹
——王晶珊教授荣获利津县首批“凤凰学者”侧记

这里自然条件的恶劣出乎想象。治理之前,地表是一丛一丛枯黄的碱蓬或耐盐杂草,水边沟旁是瑟瑟芦苇,稍凸起的地方,露出白花花的盐碱。这就是东营市毛坨村十年前的土地原貌。这是黄河三角洲800万亩滨海重盐碱地的缩影。

这样的土地只能种棉花,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

2008年,我校与毛坨村一拍即合,在当地建立了土壤物理化学、植物生理生化、农田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检测、水生动植物等5个专业实验室,后又成立了黄河三角洲研究院,全面开展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研究,成为日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重要技术力量。

学校选派了由30余名专家教授组成的精干科研队伍,舍弃城市的优越工作和生活环境,进驻毛坨村,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面对面、零距离交流,共同破解重盐碱地利用的难题。

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我校一批专家学者发挥专长,克服种种难题,从只长棉花的盐碱地里“变”出了小麦、葡萄、花生、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创造了盐碱地里的奇迹。

2018年,利津县政府专门设立“凤凰学者”,奖励为利津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及海外高层次人才。

6月2日,我校王建林、王晶珊教授获得利津县首批“凤凰学者”荣誉称号。

2014年,学校建立青岛农业大学东营研究院,54岁的王晶珊教授及团队成员隋炯明、乔利仙、姜德锋等开始在东营市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所在辖区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进行花生耐盐鉴定和耐盐花生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王晶珊教授主要从事作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研究。搞育种的专家们都知道,育种不仅属于脑力劳动,更是一项考验体力的劳动。

她长待的地方,除了教室、实验室,就是试验田。

与时间赛跑,才能缩短和目的地的距离。每年除了在莱阳实验田育种,王老师还在学校平度校区实验田搞大棚育种。3月份播种,7月份收获;紧接着秋花生播种,10月份收获。为了让花生加代播种,11月份的时候,王老师就飞到四季如春的海南播种花生,来年3月份收获。

就这样马不停蹄地努力着、奔波着,王老师像培育孩子似的培育着花生品种。看着培育出的品种们一个个变得更加“出息”,王老师的脸上才浮现出慈母般的笑容。

她经常在地头上和农民朋友一起吃饭、聊天,一点儿教授架子都没有。她自己开玩笑说:“用自己的汗水浇过的庄稼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王老师的学生李冠说:“每年到播种和收获的时候,王老师都亲自带我们到田间工作。为抢收抢种,早饭、午饭就在地里吃,晚上天不黑不收工,经常晚上9点才吃上饭。感觉自己真的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让我们感动的是,王老师比我们妈妈的年纪还要大,却一直在地里和我们一起忙里忙外。”

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团队筛选鉴定出花生耐盐新种质132份,其中耐盐性极强的种质26份,培育的宇花2号和宇花21号花生新品种在毛坨村盐碱地种植,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2017年播种于0.4%-0.5%的盐碱地上,收获期经专家验收,亩产达到425公斤以上。

这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再也不是只能种棉花的土地了,在这里种出的花生亩产几乎和在普通土地一样高。

这个结果让现场验收的专家连连称好,当地的老百姓连连称奇。

“在盐碱地上培育出的耐碱花生出油率比普通地块上高出2个百分点以上,并且盐碱地黄曲霉少,可生产出高品质的花生。”王晶珊教授说。

王晶珊教授1998年日本鹿儿岛大学获得农学博士学位后重返我校任教。留学期间掌握了组织培养等技术,回校后将组培技术与育种相结合开展育种工作,将诱变及筛选耐盐、高油突变体的过程在培养基中进行,减少了后续繁琐的鉴定工作。

近年来,她和团队利用诱变及其与离体培养相结合获得高产、耐盐、高油、抗旱及特殊性状的花生突变体1000余份。从中培育的3个高产优质花生品种2015年通过了新品种审定或鉴定,9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品种权保护审查,2017年18个花生品种申请了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包括耐盐、高含油率、高油酸、口感好符合传统出口型大花生、抗倒伏适合机械化收获等品种。

王晶珊团队承担2个作物的研究工作,除花生外,她还在甘薯组织培养离体诱变育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尤其是甘薯脱毒快繁技术具有独到之处,“我们把生产的脱毒原原种薯无赏提供给多个扶贫村及示范基地种植,收到良好效果。”

2003年,她被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获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等六部委颁发的留学人员成就奖;2009年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和青岛市劳动模范;201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16年获批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团队主持国家自然基金6项,其他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9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培养的研究生5名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项。

王晶珊说:“下一步,团队将对育成的10余个花生新品种在利津县进一步进行耐盐鉴定和示范推广,并辐射整个东营市;将甘薯脱毒快繁技术在利津县示范应用,筛选出适宜盐碱地种植的甘薯品种。我们还要联系加工企业,为农民生产的花生和甘薯找到销路,为增加农民收益和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原文转载自《青岛农业大学报》第963期第2版)

  

作者:杨宗玲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