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重点报道]旗开得胜,再创辉煌

时间:2018-01-22 来源:宣传部

旗开得胜,再创辉煌

——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花生机械”项目团队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及油料作物,在辽宁、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广泛种植,目前种植面积达550万公顷,产量居全球首位。花生播种与收获两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产业稳定与发展。而以花生为代表的根茎类生产机械,是农业机械化中的“硬骨头”。

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青岛农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国际田间机械试验化协会主席尚书旗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的“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路科研攻关,花生机械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秋天是花生收获的季节,三十年前,农民朋友扛着锄头去刨花生,至少要两人一组,前面一个刨的,后面一个收的。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谁让花生长地里?一辈辈的人不都这么收嘛!

上世纪90年代,我校从事农业机械研究的尚书旗,开始将目光瞄准了花生播种和收获机械研发,1991年研制出第一台花生播种机;1998年,又研制出第一台花生收获机。“就是想要解决农民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况!”

无疑,尚书旗给自己在农机领域研发中挑了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这是因为,在所有作物里,以花生为代表的根茎类作物,一直被认为是机械化的难题——它们长在土里,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实现机械化。

而花生,又可以说是难题中的难题。“花生土中结果,土中取果,机械化收获要经历果土分离、果秧分离、果杂分离三个阶段,难就难在这里。”尚书旗告诉记者,不仅收获,花生的机械播种也是难题:“花生种子,白色的内仁外面包裹着一层红色膜,也叫红衣,这层薄膜极为脆弱,用手轻轻一抠,花生芽就损伤了,就不能播种了。所以,花生播种机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要精密高效播种,还要非常好的保护花生种子的胚芽。”

既然如此,为什么选择最难的花生?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吧!因为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油料作物,目前种植面积已达7800万亩,产量居全球首位。长期以来,播种与收获两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花生产业的稳定与发展。但其技术理论匮乏、核心技术缺失,导致机具装备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制约我国花生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正是凭借着这一股“钻牛角尖”的韧劲儿,作为国内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研发的提出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尚书旗带着自己的团队向着最难的农机领域进发,并且一战就是30年。

从花生播种机、收获机,到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再到作物育种机械装备。如今,尚书旗教授团队先后两次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重大专项课题、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2017新增科研总经费2.6亿元,仅2017年经费达到8799万元。在花生机械研发领域,团队多年来一直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已经成为我国最早从事花生机械领域研究的团队,首创了我国花生机械领域90%以上的装备,共研发、生产、推广了4代花生播种机械和6代花生收获机械。

本次获奖的“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就是对团队20年来花生机械化研发成果的一个大汇总。尚书旗介绍,针对花生播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瓶颈,团队发明了基于花生物理性状的自重送排种与适于直立生长花生的切挤破土、拉折摘分收获机械作业方法;创建了花生单双粒仿形联合保苗精确播种与挖-拔-抖结合甩捋式摘果收获为核心的技术体系,首创了花生11项播种和13项花生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研制出适应不同种植要求的11种大中小型花生联合播种机,创制出适应不同收获要求、不同土壤特点的10种花生分段收获机和8种花生联合收获机,提出了我国花生机械化生产的解决方案及其配套机具方法;构建了国内首个花生机械化生产信息查询系统;形成了农业部主推的农业轻简化实用技术和农业部颁布实施的《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项目总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由团队研发的花生联合播种机械,可以实现起垄、开沟、喷洒除草剂、铺设滴灌带、播种、施肥、展膜、覆膜、压膜、膜上苗带覆土等10道工序一次性完成;研发的花生联合收获机,集花生挖掘、夹持、输送、秧蔓—果根分离、秧蔓装袋(打捆)功能于一体,能够实现花生秧蔓的综合利用价值。”尚书旗说。

此外,项目研发的29种装备均已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部门检测,9种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11种列入省级目录;成为全国推广应用的主导机型。近3年累计销售机器101805台,累计作业面积9066.93万亩,机器新增销售额6.02亿元、新增利润10835.93万元、新增税收 10233.93万元,作业应用节支总额138.84亿元,累计培养农技人员1.5万余人。

  尚书旗教授资料图片

  胸怀领头雁精神——“我只是荣誉的载体”

每年秋天,在一群群飞往南方过冬的雁群中,都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雁担任“领头雁”,飞在队伍的最前面。由于“领头雁”扇动翅膀的作用,带动气流,在其身后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其后的大雁飞行时空气的阻力就会减少,飞起来会很轻松,长途跋涉的小雁就不会掉队,有利于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

面对一次又一次地涌来的鲜花和掌声时,尚书旗教授永远重复一句话——“我只是荣誉的载体”。在他看来,“项目获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展现了学校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团队集体智慧,也算是对自己和团队的一种认可和激励。”

事实上,作为主持多个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的尚书旗教授,早已经成为国家根茎类作物机械的领头雁。荣誉背后,有领头雁瞄准目标决不放弃的韧劲,更有他多年来殚心竭虑的付出。

熟悉尚书旗的人都说,“尚教授是一个工作狂。”在他的日程表中,没有周末、节假日,常常连续工作十个小时而没有一点疲惫之意,这让许多年轻的技术人员都佩服不已。由于忙工作不着家,尚书旗教授没少被夫人唠叨,连夫人唠叨他的话,都已经成为团队笑谈——“早些年忙工作,家就是旅馆;这几年连旅馆都算不上了,已经升格为钟点房了!”

“领头雁”再好,也离不开身后同样坚定、齐心的雁群。优异成就的取得,体现了团队强大的协作能力和每个成员的忘我拼搏。机电学院杨然兵教授是团队骨干成员之一。工作十余年来,办公室是他的另外一个家,周末不加班加点才是奇怪事儿。花生收获机试用的那段时间刚好遇上九月份的连阴雨,杨然兵根本记不清楚自己有多少次和大雨“勾心斗角”捉迷藏——雨不下了就赶紧从简易房里出来下地实验,雨大了再回去躲躲。

团队成员、机电学院副院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东伟教授也保持着同样的工作风格——“王院长每天都在加班,忙起来24小时里工作20个小时。”有时他一连几天忙于项目,吃住在办公室,好几天才回一次家。孩子忍不住问:“爸爸你又去哪里儿出差了?”“爸爸没出差,在学校来。”

团队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暴雨灌汤包”的故事。有一次在田间做实验,因时间宝贵没有专门时间吃饭,尚书旗和大伙儿连续几天都是吃镇上包子铺送来的包子。一天中午,包子送来时太热,大伙儿就先敞开塑料袋晾着,又去忙乎,一忙就是一个小时,谁都没想起来吃饭,包子也早就放凉了。直到一阵突来的急雨淋到头上,大伙儿这才恍然大悟,“坏了,包子还没吃呢!”就这样,一场冷雨将唯一的伙食浇了个透彻,尚书旗和队员互相看看,“反正包子早凉了,不怪雨浇的。”于是,一边吃着滴水包子,一边互相开玩笑:“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水浇灌汤包呢,味道真不赖!”

这种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作风,已经成为团队的科研风格——“朋友跟我开玩笑,说我们和‘超人’的区别,就是没有‘内裤外穿’!”

  尚书旗教授团队成果资料图片

  确保双领先地位、强化可持续研究

“尚书旗教授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科研,为国家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团队取得今天的成绩,绝不是偶然的,凝聚着当代知识分子的宝贵思想品质,值得全体教职工进一步学习和发扬。搞科研必须要有明确的理想信念,这是取得成绩的前提;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毅力,有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科研工作的韧性;要选准研究方向,始终向着同一个研究方向而努力;要团结协作,积极联合校内外、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学校党委书记李宝笃高度评价尚书旗团队的成绩。

领奖归来,喜讯迅速传遍校园内外,学校召开了专门庆祝会议,庆贺尚书旗教授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校长宋希云代表学校,向尚书旗教授团队颁发了80万元的奖金。

在学校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杨同毅看来,尚书旗教授团队成绩的取得,是坚守农业大学使命,以产业发展需求和实践问题为导向,长期坚持、矢志追求、创新发展的结果。杨同毅认为,“在新时代,农业院校应该立足优势和特色,认真贯彻落实践行十九大精神,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振兴社会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面对赞誉,尚书旗依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获奖只代表过去,团队会借这次获奖的东风,进一步凝练研究目标和方向,瞄准前沿、紧扣需求,坚定努力方向,加倍努力奋勇向前。”他说,自己是农家长大的孩子,深深得懂得中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意义,从考上莱阳农学院农机系那一天开始,他就决定在这个领域扎根下去,付出一生的心血为国家农机事业做点事;他说,工作这么多年,获奖当然高兴,但最开心的事儿还是开车经过花生地边,看到有农民正在地里用自己研发的机器,过去聊几句。“有时候我就问,你这个机器用着怎么样啊?有什么不顺手的地方?”每当听到老乡说“挺好”,他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自豪感。

目前,尚书旗教授团队拥有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现代种业生产装备两大现代农业生产装备研发核心优势,同时已经拓展出果园机械化生产装备、芝麻机械化生产装备、中药材机械化生产装备三个延伸特色。“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引进大专家;努力建设高水平基地、高水平专业、高水平学科、高水平团队;产出高水平论文,在花生、马铃薯、大蒜、胡萝卜、甜菜等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和种业生产装备上有新的突破和研究进展,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尚书旗教授资料图片

 
 “奖项的获得,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学校和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团队的集体协作;也充分证明了要在某个领域取得技术进步,若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持之以恒和不畏艰难的精神,没有好的政策导向与主持力度,没有团队齐心协力、共同进取与百折不挠的作风,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的。”

  “团结奋斗的集体与和谐共事的团队是做好工作和取得成功的基础和根本保障,我们能够取得现有的成果特别是这次拿到了这个崇高荣誉,就是我们大家共同奋斗的结晶!如果没有大家任劳任怨、不辞劳苦、不计得失、协同奋斗和团结一心的拼搏和多年积累,不可能有现在局面和影响,更不可能有现在的成果和贡献。仅靠我只身一人是完全不可能的,无处不凝聚着团队成员辛勤的汗水和忘我的工作!”

  ——尚书旗

作者:周维维 杨宗玲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