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7月30日,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深耕齐鲁‘菌香梦’,共续‘蘑’力传奇卷”实践团,赴江苏省南通市,以“溯文化之根、探科技之新、践惠民之实”为脉络,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调研+产业实践”的多维模式,深度解码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科技密码”。
溯源千年:深植药食同源沃土,触摸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实践首日,团队踏入中华灵芝文化馆,开启跨越千年的“仙草之旅”。馆内五大展区以“神农尝百草”传说为引,通过300余件古籍文献、灵芝标本和现代影音技术,系统呈现了灵芝从“帝王贡品”到“百姓家珍”的演变脉络。“《本草纲目》拓片中,茯苓“利小便,伐肾邪”、香菇“益胃气,托痘疹”的药用描述,印证着菌菇“药食同源”的深厚底蕴。从入药到日用,食用菌产业早已突破单一形态,不仅是守护健康的“天然药库”,更成为带动乡村经济的多元载体。”生物科学专业的房凯悦指着展板上的注解说道。现代科技展区内,灵芝精深加工产品孢子粉胶囊、灵芝黄酒等产品,生动阐释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科技赋能:解码现代菌业前沿,汲取振兴“硬核”力量
在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中心,实践团参观了水醇酶综合提取车间。随后,团队走进农业农村部食用菌加工重点实验室,在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试验区见识了30余种食用菌菇,包括能在-20℃生长的寒带灵芝和耐高温的热带木耳。团队成员崔智恺边记录边感叹:“科技是引擎,把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这才是产业振兴的核心动力。亲眼看到这些技术如何实实在在惠及农民,对我们启发太大了。”
田间课堂:“小菌菇”撬动“大产业”,解码乡村振兴密钥
在占地200亩的灵芝大棚里,实践团成员们迎来了最直观的产业实践课。掀开遮阳网,一排排形态各异的灵芝映入眼帘:赤灵芝撑开橘红色伞盖,鹿角灵芝伸出珊瑚状分枝,黑灵芝表面泛着金属光泽。食用菌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已悄然显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确保了农户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实现了“一朵菇富裕一方人民”的美好愿景。
时代答卷:感悟产业黄金赛道,立志齐鲁续写传奇
实践期间,团队通过查阅资料和访谈发现,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黄金赛道”。实践团团长孔毓表示,团队将把在南通学到的“科技+文化+产业”融合经验带回山东,助力家乡发展黑木耳、平菇等特色菌类,“让齐鲁大地的‘菌香梦’,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