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

科技日报:青岛农业大学的特色办学之路

时间:2014-03-18 来源:科技日报

矢志三农 追求卓越

——青岛农业大学的特色办学之路

早春二月,青岛农业大学迎来了改革的春天。

2014年为“深化改革年”。这是青岛农业大学五届四次教代会奏响的主旋律。

青岛农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人才培养——办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董玉河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每年来招聘的“回头客”用人单位特别多。在2013年11月举行的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上,近600家企业来校招聘,提供有效就业岗位数16739个。“近一半多的参会单位是多年的‘回头客’,其中不少知名企业为了招到理想的毕业生,早早地提前来校举办宣讲招聘活动。”董玉河说,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普遍反映青岛农业大学的毕业生“确实好用”。

毕业生“好用”,没什么诀窍,就源于在校期间充足的实践训练。

著名旱地小麦育种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林琪教授,平时很爱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学育种,怎么能不会干农活?”林教授曾经有个家庭条件特别好的城里学生,从小到大就没见过几次庄稼。刚开始读书时,到地里干一小会儿农活儿手上就磨出了泡。从怎么拿锄头开始,林教授手把手地教她。下了三年苦功夫之后,这位“五谷不分”的女同学农活儿样样会,毕业论文还被评为学校优秀论文。老师和同学们都开玩笑说,“上个农大,活生生地把个‘城里姑娘’变成‘农村姑娘’了!”

类似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09级大学生刘园,读大三时完成5项发明创造,成功取得3项国家专利证书,有两项发明还通过了国际专利合作条约认证,被同学们称为“女发明家”;机电工程学院2010级学生郭亭亭,大学期间独立开发了“基于图像处理的采摘机器人”“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小区式垃圾桶智能管理系统”等多个项目。其中,“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已在青岛周边部分合作社进行推广应用;“智能喷药系统”获得2012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科学研究——视解决生产一线问题为己任

“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必须能够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完成之后束之高阁。”青岛农业大学校长李宝笃教授说,这是学校多年的优良传统。

怎样才能让科研成果有效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经过六十多年的探索,几代农大人找到了答案:下乡、下地、下车间。

“小麦教授”“花生教授”“草莓教授”“五龙鹅教授”等一大批专家教授长期在全国各地进行科技指导工作,有的教授还把实验室建到了农村、田野里。2013年11月,学校与山东省栖霞市政府合作共建苹果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院就设立在一片果园之中,从楼上望下去,四周全都是一望无际的果园。协议签署的当天,李宝笃对参与合作的刘成连教授说:“把实验室里有用的都搬这里来,吃住在这里,研究生也过来。就在果园里研究果树,文章做出来更有价值!”

除了传统优势学科以外,学校在区域经济研究、合作经济研究、影视动漫研究等领域,始终谨遵“紧紧围绕三农问题”为核心,促进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真正实现了“科研联系三农、实验室连接地头,农学家联系农民”。

科研对准实际需要,成果的社会转化率就高。近年来,学校向社会转让了大量实用科技成果,在教育部2002年公布的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实际收入排名中,学校列第34位,位列山东省高校第一位。2010年,由学校培育出的青农105、青农8号、LN1和LN3四个玉米新品种一次性实现转让总金额1520万元。

社会服务——肩负服务三农的社会职责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植保专家张振芳副教授,多年来在农村为果农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工作。尤其是在胶东一带,一说果树得了什么病,果农们都知道应该找“农大的张教授”,因为他支的招儿,准灵!

农大还有一位闻名全国的“草莓教授”姜卓俊。他上世纪80年代留学日本,学习世界先进的草莓栽培技术,回国后就开始走遍全国推广草莓种植、进行科技服务的道路。20多年来,他把全部的心血与汗水都放在了小小的草莓上。他走遍全国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进行技术指导上万次,足迹几乎遍布山东的草莓种植乡镇;他去过全国十几个省市区,甚至青藏高原。

2011年,姜卓俊教授又成功研发了“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技术”,种出了我国第一亩“秋草莓”,填补了我国每年7—11月无新鲜草莓上市的空白。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学校先后制定多项规章制度,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农村、走进农户、走访农民、了解民情民需,把科学研究做在田间地头,让科研项目对接农业生产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这种做法,承担好农业院校服务社会的根本职能,让农大与农村紧密联系起来,教授与农民紧密联系起来,课题与农业紧密联系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利用自己专长积极到农业生产一线提供服务并颇有建树的专家教授已达300多名,他们成为了农民朋友最信任、最拥护的“草帽专家”。他们当中,有培育出在盐碱地上亩产高达449.01公斤的耐旱品种“青麦六号”的旱地小麦育种专家林琪教授,有把胶东半岛本土品种“五龙鹅”从频临灭绝保护发展到年种鹅推广规模达50万只的“五龙鹅教授”王宝维,还有不畏艰辛先后在贵州黔西南州挂职锻炼、在非洲埃塞俄比亚进行支教服务的刘焕奇教授,等等。

除了这些已经持续多年服务三农、在农民朋友当中有着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教授们之外,按照学校规定,所有新引进教师都要到与所学专业相关农村或企业锻炼半年以上,涉农专业教师还必须在生产一线上有挂钩服务点。学校还每年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推广活动,仅在2013年暑假期间,就组织了30余支服务队、近百名专家教授,深入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要经常脱掉西装、换下皮鞋,靠农民近一点,身子往下倾一点、讲话通俗一点”“农业院校必须把根深扎在田野中”……这些观念,在青岛农业大学广大教师当中,早已形成共识。

(《科技日报》2014年3月6日第15版)

中国日报网

http://chuangxin.chinadaily.com.cn/a/duihuachuangxin/yanjiushijian/2014/0306/23800.html

作者:本报通讯员 陈太安 周维维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