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抗疫中的农大故事】创建立体化服务网络 助力科研工作有序开展

时间:2022-03-25 来源:宣传部

疫情以来,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处坚持疫情防控和科研管理服务“两手抓”,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指示精神,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应对疫情带来的形势变化,时刻践行使命、担当作为,创新工作方式、拓宽服务载体,多渠道沟通、多举措发力,科技处全体人员全天候在线,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全校科研人员积极配合、毫不松懈,确保学校各类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向前向好推进。

全员联动,多渠道提升项目申报数量质量

近日,学校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三大项目圆满完成申报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完成申报任务444项,突破400项大关,申报总数为历年来最多,其中申报国家杰青1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6项,面上项目246项,青年项目189项;国家社科基金储备力量明显增多,高质量项目大幅提升,在遴选出的32个项目中圆满完成择优推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实现较大突破,最终申报提交72项,比往年申报最高数提高60%。

疫情当下,如何能及时畅通院校二级联系、高效做好项目申报相关工作?学校科技处谋划在前,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和服务机制,创新线上科技服务形式,持续提升组织化科研和科研组织化水平。科技处围绕“一个中心、采取三项措施”,扎实推进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1+4”精细化基金管理模式,即围绕“全面落实学科引领战略下持续加强基础研究”这一中心任务,通过全面部署、精细化组织,学校和二级单位“线下+云端”的论证辅导,高效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同时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探索建立“云科技服务”,按照基金申报的时间安排,在重要节点、关键环节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采取点对面、点对点的方式进行多轮论证,做到全面提升、精准指导,严格把好申报质量关,确保形式审查通过率。

3月15日,正值青岛疫情形势严峻、学校进入封闭管理之时,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最后关键时刻。科技处副处长辛丽轲忙完一天的核酸检测工作后,全面收集老师们反馈的各类问题和信息,及时邀请国家基金委青岛联络网相关负责人员、中国海洋大学科技处具有丰富国家自然基金管理经验的钟伟博士,就今年的基金申报形式审查中应注意的问题,为老师们做了一场生动翔实的线上报告。“报告会结束后,钟老师又和老师们细致交流了申报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持续2个多小时的线上报告,300多位老师仍意犹未尽。”辛丽轲说到。

在学校的积极动员和有序组织下,各学院也纷纷响应全面发动,申报人信心倍增,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工作。面对突然严峻的疫情形势,园艺学院高度重视,由院长张忠华教授牵头,分管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协同,齐抓共管,通过微信、QQ、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线上一对一指导,让每一位申报老师熟悉2022年政策变化和注意事项等信息,确保申报工作不受疫情影响。“老师们经历了长时间的辛苦付出,认真撰写、反复打磨申报书,在最后阶段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书的撰写与提交。”张忠华说。目前,学院提交的24份申报书已全部通过学校审核并提交国家基金委。

“自学校实行封闭管理以来,学院共有11位专任老师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坚守蓝谷校区抗疫一线。”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超介绍到,在奋力抗疫之余,有6位专任教师坚持进行2022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通过与校内外老师和专家线上线下讨论交流,顺利完成了今年的项目申报。

精准高效,用心做好全流程全人员服务

“适应疫情期间学校封闭管理,我们充分利用智慧校园平台、基金申报微信通知群、科研管理QQ群以及电子邮箱、电话沟通等渠道,将相关科研信息第一时间传达至全校科研人员,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快速、热情精准解决老师们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用心用情把服务做到实处。”科技处处长赵龙刚说。

持续巩固“兴科惠教”机关党建服务品牌,3月初启动科技专员“严真细实快”服务高层次人才行动以来,全体科技专员遵循“精心谋划、细心管理、用心服务”的服务理念,遵从“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服务目标,创建人才服务“细实快”、保障项目申报“高精准”和实现培育成果“大丰收”,为全校专家教授及团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利科技支撑。

曾在澳大利亚学习工作27年的马武军教授是学校2020年9月特聘引入的专家,现全职加盟农学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过程中,科技专员刘霞老师从基金账号设立、个人简历添加、基金项目资金管理政策解读、基金项目申报预算及申报书形式规范等方面给马武军教授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并进行了申报书最后的确认提交,这使多年旅居国外、已对国内科研政策及环境略感陌生的马武军教授内心倍感温暖。

此外,积极应对疫情形势变化,科技处全体人员互相补位、默契配合,确保各项科技工作不受影响顺利完成。贾玉辉老师采用一对一点对点“云端畅联服务”指导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负责人顺利提交了包括审计报告,科技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等300多页的综合绩效评价材料。因突发疫情导致城阳区快递停发,孙晓东老师积极与省社科规划办进行电话沟通,将学校申报材料可以延后3天送达。经请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家住李沧区的曹银娣老师临时开车到校门口寄送申报材料。黄毅老师克服孩子刚刚出生的现实困难,毅然投身驻校抗疫志愿者服务队伍, 3月20日辅助核酸检测工作休息间隙在朋友圈表露了孩子满月的快乐心情。平涛老师创建“云上智慧管家”推进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持续“落地生金”,指导签订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合同经费1500余万元。

深化落实,全面服务盐碱地农业国家战略

随着气温回暖,春耕春播有序开展,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学校各科研团队也忙碌了起来。研究院服务团队克服疫情封控、人员隔离、天气多变等各种不利因素和困难,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积极调配、主动作为,确保各项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目前试验基地里播种着34个小麦品种(系),近5000份育种材料;9个藜麦品种(系),60份种质资源,50份育种材料;28个苜蓿、芒草品种(系)。还有101个梨、苹果和葡萄品(系)正陆续恢复生机,大豆、花生、玉米等作物也将陆续进入播种期,所有科研示范项目顺利进行。”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研究院韩成刚老师介绍到。

“疫情防控紧张形势下,我们不能把盐碱地事业落后了,不能忘了习总书记嘱托,科技处有这责任,全力组织专家做好盐碱地农业研究,也是对抗疫的贡献。”副处长刘义国通过“云组织、云管理”组织263名专家成立51个科研团队,成功申报61个盐碱地农业科研项目。学校还针对农业机械研发、农业机械验证平台等工作与农高区交换意见,双方就共同打造智能农机测试、认证、检测的应用基地达成一致合作意向。

紧抓特色优势项目,积极拓宽合作领域,学校还与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有效对接,完成全国花生品种耐盐碱筛选试验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参加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协助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情况座谈会,并做《青岛农业大学盐碱地综合利用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的交流发言。

作者:曲天泽 编辑:刘琨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