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5日,山东教育新闻以《教育纵深 | 高校里的农田保卫战》为题,报道青岛农业大学李鼎立教授指导果农梨树病虫害的最新防治方法。

眼下正是秋收的关键时节,但山东多地却遭遇了连绵的阴雨天气,这给作物的收割和晾晒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一边是抢收的紧迫性,一边是现实的困难,面对这场“抢收保卫战”,省内各高校迅速行动起来,用他们的科技力量,为农民朋友解了燃眉之急。
山东农业大学:湿田夺粮 有“智”更有“心”
一大早,肥城市的土豆科技小院就挤满了前来咨询的农户。连日的阴雨让即将收获的玉米“泡”在了地里。农户们急得团团转,纷纷向驻点的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张传超求助。学生张传超表示,当时已经连续下了五六天雨,加上天气预报预测未来几天一直有雨,就第一时间跟学校老师联系,寻求解决办法。

了解到农户们的困惑,同时考虑到收割后的玉米如果不能及时烘干水分,便会造成发芽、影响品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科学与信息系党支部书记宁堂原给出了建议,让有加工能力的企业、种植大户先收。

书记宁堂原介绍,在雨天收下的玉米,一般含水量都在40%以上,如果在堆积的情况下,超过一天,可能就会发生霉变。因此,具有烘干和晾晒条件的企业及种粮大户可以收获,其余农户则要避免盲目抢收。

农户有了方向,当地农机企业也立刻行动起来。为了应对玉米烘干订单突然增大的问题,企业连夜修改烘干机器热效率数值,加快把农民收获的粮食烘干。

肥城盛世泰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经理王宗富介绍,为了尽快把粮食烘干,机器都是24小时连续运转,同时提高烘干温度,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烘干。
雨还没停,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连续降雨造成农田湿度过大,普通机械在泥泞不堪的农田上行驶,作业速度变得极为缓慢。此外,机械的反复碾压还造成了土地压实的问题,这无疑给后续的小麦播种埋下了隐患。


山东科技大学:穿透阴雨“智绘”秋收图
科技助农不仅要抢收,更要为来年的播种做好准备。在青岛,另一支高校团队则用“天眼”技术,悄悄地盯着玉米收获。正在带领学生分析数据的,是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副院长李振海。不久前,李振海收到来自青岛市农业部门的求助,连续阴雨天气让传统农业监测手段陷入困境,玉米秋收因阴雨陷入“看不见、算不清”的困境,为了精准掌握秋收进度,急需团队用技术破局。

为了能在阴雨下进行秋粮进度制图,李振海采用了“哨兵”遥感影像,它具备穿云透雾、不受天气极端恶劣条件影响的能力。

针对此次的监测难题,李振海团队立刻启动应急响应,利用遥感卫星拍摄的高清图像进行时序对比分析。学生刘子迅称,他正在对不同影像进行差值对比,从最新的影像出发,和前五天或前一周的影像做对比,从而发现了它在收获时,可能有一个下降点,收获完之后又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依据这个趋势找到区分玉米收获与非收获区域的一个阈值点,从而得到专题地图。

为了让数据更精准,团队还给青岛每块耕地都编了“身份证号”,通过 “人工智能编码识别法”,给每块地分配唯一编码,再结合遥感影像的植被指数、温度等参数,通过AI模型计算收获概率,结合耕地面积、种植周期,最终确定每块地的实际收获状态。学生边钰鉴称,通过这些卫星参数,就可以算出概率,最终得出收获的状态。

两套技术的结果交叉验证后,最终得出青岛市准确及时的秋收面积图。除了秋粮的收获外,李振海团队还积极为各地的秋播做出贡献,在此期间团队会实时跟踪全省各地播种情况,为农作物越冬期所需要的积温,给予指导和建议。自今年以来,李振海团队已连续开展20多次的小麦和玉米的连续观测实验,为保证粮食的稳产增产,提供了卫星时空信息角度的支持。

青岛农业大学:雨幕藏甜 水果的科技盾
粮食作物的难题有了着落,经济作物的“雨天烦恼”也被高校技术破解。深秋的莱阳市某梨园里,青岛农业大学李鼎立教授正在向农户示范梨树病虫害的最新防治方法。连续阴雨导致梨园湿度大增,病虫害发生风险提高,李鼎立近期接到大量果农求助电话,问题多集中在多雨条件下如何保障梨园正常生产。 来自莱阳市的果农丛学春称,今年雨水特别多,梨就容易出问题,经过李老师的指导,梨树长得很好。

作为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砧木评价与改良岗位科学家、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学科负责人,在前不久由莱西市农业局主办的农业培训会上,李鼎立为当地梨农们做了一场主题为梨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培训会。

这场培训会不仅为果农们提供了满满的种植 “干货”,也成为李鼎立团队科研成果的“落地课堂”。培训结束后,李鼎立随即带领学员走进梨园实地操作,莱西市果农张雪萍介绍,通过今天的讲座,让她知道现代化的种植跟传统种植的区别。

现代化的梨园种植技术,不仅节约人工成本,而且对提质增量具有很大帮助。如今,李鼎立团队的技术已辐射山东、河北、河南等多个梨主产区,累计培训果农超5000人次,带动建立标准化示范梨园32个,帮助果农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李鼎立表示,作为一名高校老师、一名科研工作者,希望联合各大企业、各大果农,大家一起努力,为广大群众的美好生活,做出一些贡献。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我省各高校以科技之力穿透雨幕,守护着丰收的希望。从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到“天空地”一体化的遥感监测,这场“农田保卫战”既展现了高校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生动实践,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9NozREBg8byZGCy9RKa_Q

相关链接:http://news.qau.edu.cn/userfiles/image/news/2025/10/20251026160257744.mp4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