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

中国科技网:科技特派员田雪梅:跨越两千公里的“蘑菇情缘”

时间:2020-07-08 来源:中国科技网

七月的紫云,山野如花。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猫营镇普卡桥村食用菌种植大棚里,几位村民正在采收和选装香菇,管理员胡昌秀随意拿起几朵香菇高兴地说:“瞧,这朵鲜菇采摘及时,颜色好,大小适中,算得上是标准的1级香菇了。普卡桥村40个食用菌大棚,60%的香菇是一级香菇,一级香菇的价格每斤4.5元。”

今年上半年,紫云县完成大棚香菇生产2000万棒,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村民因香菇而致富,这得益于远在两千公里之外的青岛农业大学田雪梅博士团队的“蘑菇情缘”。安顺市委常委、副市长高嵘表示,在今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路上,取得与安顺携手打好产业合作、科技特派员扶贫等组合拳,打造青岛安顺东西部扶贫协作样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现青岛担当、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山东省青年“蘑菇专家”,田雪梅博士去年主动申请主持了青岛市对口支援安顺的脱贫攻坚项目。一年来,由她主持的“大棚栽培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与应用”项目在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顺利实施,应用大棚栽培食用菌技术500亩以上,培育致富带头人100余人,还指导当地建设成了100亩的核心示范区。田雪梅博士被紫云苗族人民亲切的称为“蘑菇特派员”。

“借助青岛和安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这条‘红线’,能够带领这支蘑菇特派员队伍走进安顺上山下乡,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加强科技指导,开展蘑菇扶贫,服务脱贫攻坚,我感到无比自豪。”田雪梅欣慰地说。

跨越四千里:帮扶的是科技,付出的是真情

第一次走进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让这个在大海边工作生活的田雪梅感触颇深。“作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紫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农民增产增收困难。我对紫云产业基础、气候环境、资源条件等方面系统考察后认为,紫云贫困程度和产业基础都比我原来预想的困难得多,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田雪梅深情地说。

身为山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食药用菌资源与开发利用创新团队”负责人、山东省应用真菌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山东省科技特派员的田雪梅义不容辞勇挑重担,决心把自己多年从事食药用菌资源与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技术,转化在紫云,助力紫云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有着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教学科研任务都较重的情况下,田雪梅毅然决然地走进安顺,为紫云县培育发展食用菌产业。

回想起初到紫云县的情形,田雪梅介绍,当地长期以水稻、玉米等粮食生产为主,食用菌生产基础几乎为零。近两年开始在政府推动、扶贫资金带动下,紫云有些乡村开始探索发展食用菌产业,但由于基础太薄弱,加之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产业发展的困难确实不小。

“虽然有困难,但决不退缩。”在田雪梅看来,产业扶贫是基础,产业发展是帮助地方百姓真正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最重要的路。

田雪梅发现,紫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度大,气候条件十分适宜食用菌生产。而且,如果充分发挥当地气候优势,在自然棚中开展夏季食用菌生产的话,收益会更加客观。同时,紫云县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发展林下经济的条件非常好。田雪梅和项目组成员为紫云“量身定制”了一个“大棚栽培以香菇为主、林下栽培以大球盖菇为主”的方案,“因地制宜”确定了主栽品种。

和紫云农民深入交流之后,田雪梅发现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农民知识水平整体不高,普遍缺乏农业生产专业技术。为此,田雪梅带领“蘑菇特派员”团队在当地连续开展3期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技术从业人员346人次、培育致富带头人100人,辐射带动11个贫困村、5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让种植户尽快成为“食用菌专家”,田雪梅还对紫云县里已建成基地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并积极联系在当地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园区和示范大棚的事儿。

工作过程中,田雪梅见到了紫云最穷最苦的农民。她主动联系紫云县政府,确定了重点帮扶50个贫困户。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先后投入25万元帮助贫困户建设大棚、采购菌棒。新规划的扶贫大棚建设基地选定在紫云猫营镇普卡桥村,已开始菌棒上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连续几个月的辛勤努力,田雪梅顺利推进了蘑菇扶贫项目,迅速收获当地农户的信赖。生产遇到问题、大棚不会规划……大家留了“青岛来的田教授”的电话和微信,有问题就问。“帮扶的是科技,付出的是真情。看着百姓对食用菌培育技术一点点熟悉,对依靠种食用菌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我感到高兴啊!”田雪梅说。

服务不断线:牵挂那山那水,更有那乡亲

受疫情影响,原本计划过完春节就赶赴紫云县的田雪梅,这4个多月来,心里一直牵挂着当地的生产状况。“到不了现场确实着急,但好在有网络。”田雪梅告诉记者,为跟进项目进展、提供关键技术指导,她和团队建立了多个服务当地生产的微信群、QQ群,通过网络和电话等形式,一边回答各种技术问题,一边继续对当地农户和技术推广人员开展培训。

疫情防控与科技扶贫两不误,田雪梅带领团队结合紫云当地生产实际,编写了《紫云县大棚栽培香菇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南》,成了当地人手一份的“香菇生产一本通”。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5月初,田雪梅第一时间带着团队再次踏上紫云这片山地,进行蘑菇扶贫科技指导。“青山绿水希望的土地,脱贫攻坚路上我们一起努力!”田雪梅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的这句话坚定了普卡桥村民种好蘑菇脱贫致富的信心。

田雪梅告诉记者,经过从5月到7月,连续两个月的精心指导,普卡桥基地的香菇生产情况有了显著改善,正在大量培育的808菌棒的头茬单产从0.1斤/棒增长到0.7斤/棒,二茬单产从0.3斤/棒增长到0.5斤/棒,菌棒单产逐渐趋于稳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基地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大幅提升,基本掌握了香菇不同出菇阶段和养菌阶段技术要点,目前正在运用自己掌握的出菇技术,独立管理808菌棒的第三茬出菇。

田雪梅介绍,做好紫云县大棚栽培香菇技术指导和科技扶贫仍是他们团队工作的重点。同时,林下大球盖菇品种筛选、配方试验及栽培技术示范,以及长根菇适应性栽培等工作均已陆续开展,这些技术相继推广应用,能够带动周边6个乡镇超过300名农民致富,有力助推当地脱贫致富。

“我现在的小目标,就是尽最大努力帮助当地形成规模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食用菌特色产业,让‘小蘑菇’变成‘大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让老百姓富裕幸福的金山银山!”田雪梅说。

专心科研服务:紧盯品种选育,服务特色产业

“一身户外装备、一根登山杖,一个装满各种工具的腰包,是田雪梅老师常年开展野外资源调查时的标配。”田雪梅的研究生周林江说。弹指一挥间,在“食药用菌”的科研攻关路上,田雪梅已专心奉献了近20年。

开展菌类研究,第一手材料至关重要。由于真菌所具有的特殊生活习性,田雪梅每年野外采样都集中在7-9月份——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炎炎烈日、暑气逼人、山路崎岖、蚊虫叮咬,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阻挡她长期开展资源调查的步伐。在人烟稀少的天然林区,累了就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歇歇,饿了就吃口随身带的面包、包子。她自己开玩笑说,女性菌类专家,必须得敢于“皮糙肉厚”。

“一天下来,我们都累得没精神了,田老师回来第一时间就把当天采到的标本进行整理记录。需要当天分离的,不管多晚都作好分离,绝不隔夜。”研究生杨德鹏对老师深夜里在酒精灯前仔细分离菌种的样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田雪梅取得了丰硕科技成果,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7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通过山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1个。在国际上系统阐明了药用真菌桑黄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发现该类群3个新种,全面提升了对该类群真菌的认识;阐明了山东优势特色药用真菌叶孔菌属3个种的科学命名问题,更正了寄生在金银花上的传统中药忍冬叶孔菌的同物异名问题。在多年食药用真菌种质资源收集保藏基础上,她积极开展灰树花、花脸香蘑等野生珍稀食药用菌驯化栽培、品种改良和品种选育工作,成效显著。

创新无止境,科技扶贫永远在路上。如今,受聘担任中国菌物学会药用真菌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等职务的田雪梅团队正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路上奋发有为再起航。

相关链接:http://m.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7/08/content_970472.shtml?from=groupmessage

作者:记者 王健高 通讯员 曲天泽 编辑:曲天泽    阅读:0
分享:

相关新闻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