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农大人物

张翔:倾心科研,辛勤耕耘

时间:2020-08-14 来源:研究生处

编者按:青岛农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建设发展,已形成学科门类相对齐全、布局不断优化、培养和学位授予类型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格局。现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学校具有授予在职人员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资格,招收港澳台研究生资格,招收推免生和留学生资格。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统领,以服务国家、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眼于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综合施策,全面发力,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多措并举构建研究生思政三全育人格局;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全环节全链条控制,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不断加大开放办学力度,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利用区位优势,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合作培养,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水平发展的经验之路,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成为山东省5所连续6年“无存在问题论文”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

月明星稀,校园里没有了白日的喧闹,显得异常安静。实验室和自习室还隐约亮着几盏灯,求知若渴的学子们正在为梦想拼搏,张翔就是这儿的其中一员。他不断梳理着做过的实验数据,回忆当时的想法与心得,一有新的收获便马上记录下,而当发现疏漏时,他便马上谨慎改正,争取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终于全部工作结束,他心满意足地走出了实验室,准备以同样饱满的热情开启第二天的科研生活。

张翔是我校园艺学院果树专业2017级的硕士研究生,其所在学院的园艺和园林专业已经成为省级特色专业,果树学被划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在青岛农业大学读研的三年间,他撰写并发表了SCI三区文章两篇和中文核心期刊一篇。2018年主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基于代谢组学分析的红肉苹果花青苷提取液体外抗氧化机理及纳米化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撰写的毕业论文获得了校级优秀论文奖;2020年5月,他担任学术云论坛作物与园艺分论坛报告人的职务,再次斩获一等奖;继而6月份,他被评为我校优秀毕业研究生,为七年青农生活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成功没有捷径。张翔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中总结经验,打磨实力。由于人的记忆力有限,实验得出的数据和当时产生的具体想法会随着实验的增多而被遗忘,及时记录并总结当天的工作有利于第二天工作的衔接。因此,他坚持完成每天的数据统计,以便应用于下一阶段的实践。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会提前做好准备以减小失误,保证机会来临时从容不迫的抓住并实现自我突破。张翔回忆道:“在初次接触实验时,很多时候我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个问题往往要请教很多人,思路才能清晰,有了研究的大致方向后,还要对其中内容进行把握,如果出现新的知识点,就必须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这样实验才可以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关于时间安排的问题”。因为很多实验的反应过程和操作时间都在晚上,所以熬夜通宵对搞科研的学生们来说就成了家常便饭,张翔在采访中回忆道,自己为了做一个体外释放的实验曾经熬过两天两夜,那几天大脑都处在高负荷运作中,疲惫不堪,但得到有效数据后,那种疲惫感又逐渐被巨大的喜悦冲淡。“做实验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想象的,给予我们的收获也是无穷的”,他笑着说道。

科研之路虽然艰辛,但导师的鼓励与指导却给了张翔有很大的动力。在校期间,张翔经常会和自己的导师沟通,主动探寻自己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学习实验方向的设计,规划步骤,并在实验有结果时努力将其整合成文章,进一步锻炼自己的科研思维和写作能力。当实验思路凝滞,文章构想没有头绪时,张玉刚老师便会给他指点迷津。张老师是果树育种与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家,教职期间曾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省部以上课题十余项,专业经验非常丰厚。张翔说:“我在初次尝试撰写论文时,总是会感到无从下手,是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为我驱走了心中的困惑。无论是文章的前言、摘要部分,还是最后的结论和参考文献,张老师都会非常耐心地为我讲解,保证了我在写作规范的同时突出个人特色。”“我的第一篇SCI文章就是张老师帮忙修改中英文稿的,在他的引领下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提起张玉刚老师,张翔至今还留有不少宝贵的回忆。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通过和导师的积极沟通,学生们能够发现问题,重新理清实验的思路,而老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实时掌握学生实验的进展,及时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除了每天呆在实验室里,张翔还常常会跟随老师到我校位于胶州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实地学习。那里有学校为广大师生开辟的果树、花卉、农作物等各类园区,鼓励学生进行农业科技创新。除此之外,园区还承担了百余个省市级项目,力求向着国际化、信息化、机械化过渡。在那里,张翔学会了果树修剪、枝条嫁接、人工授粉等多种技能,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七年的青农生活让张翔见证了学校中许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风景。说起这个,他感触颇多。“学校的假山已经推平改成大棚基地,我们的中心实验室也购入了许多高端仪器,学校的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在各领域都获得了很多省市级奖项,我很荣幸我是这里的一员。”

作者:学生记者 丁懿萱 编辑:曲天泽 王旭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