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主讲人:徐旺生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古今农业》杂志副主编)
讲座时间:4月11日(星期三)晚7:30-9:30
地点:学术会馆第二报告厅
欢迎对中国农业文化感兴趣的师生参加!
内容提要: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长期相处过程中,努力实现与自然和谐的产物,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
其产生的客观基础与产生地黄河流域处于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有关;
其产生的主观愿望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农耕的基因,发达的农学思想,和谐的与自然相处的生存理念相关;
其产生的技术保证基于古代中国具备发达的天文知识,并且其天文学更多地是关注社会与现实应用,而不像古希腊天文台更多关注天体运行的规律;
其产生的制度推手与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度与重农思想密切相关。
“二十四节气”只能产生于中国,不会出现在西欧,因为它是和谐模式的产物,只能产生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与之对应的是西欧的文化特质是一种征服模式,发明化肥、农药与机械,殖民,则是其产物。
“二十四节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与现实价值。
今天的中国将以什么姿态崛起?“二十四节气”可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LOGO,其和谐特征,与自然及与人类和谐的特征,将是对外交往的名片,2016年教科文卫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旺生简介: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农业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畜牧兽医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古今农业》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上的三农问题、农耕文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