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95级校友潘学军:『硬核』专家,行走在科研的路上

时间:2020-01-02 来源:宣传部

​​​​​潘学军是我校园艺学院 95 级校友, 贵州大学果树学三级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现担任贵州省科协副主席(兼) ,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基地副主任,国家科特派(贵阳)创业培训基地副主任。

2006 年,对于赫章地区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我校 1995 级园艺专业的校友潘学军奔赴贵州省赫章县实行精准扶贫。短短的几年,赫章地区就创造了一年 15 个亿的收入,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

深入百姓生活,打响扶贫攻坚战

刚到赫章的时候,那里的县城还没有通高速,也没有铁路,交通极为不便。从贵州大学到赫章只能采取乘公交到车站,再转长途的交通方式,仅仅一次单趟行程就要花费12 个小时以上。虽路程遥远,却无法阻碍潘学军的满腔热情。背起行囊,怀揣理想,潘学军毅然决然地开启了他的扶贫工作。

赫章地区虽然经济落后,但是核桃树资源丰富, 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然而可惜的是,一直以来这个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发掘。来到赫章不久,独具慧眼的潘学军就发现了赫章隐藏的经济实力。 “只要核桃产业做好了,就有望使老乡们摆脱贫困。 ”他充分认识到了赫章县在核桃种植方面的优势,并且把核桃树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起初,当地百姓们并不信任这个地区特派员,他们的传统观念就是靠天吃饭,放任核桃自己生长。为了改变当地居民根深蒂固的传统种植观念,潘学军在农户李富贵的田地里进行了反复实验,他嫁接了自己寻找的优势品种“黔核”系列。 “要让老百姓接受我们的方法,就必须拿出成效给他们看。 ”潘学军说。

结果,果实饱满、颗粒圆润、果树郁郁葱葱的成效使得农户们惊叹不已,他们纷纷向潘学军请教嫁接技术和引进新品种,也从心里认可了潘学军这个专家的身份。潘学军走进乡间田头,不辞辛苦地教给农户种植方法,解答他们的疑惑。 “老乡们一般不容易懂咱们的理论知识,而实地操作的过程更易于让他们接受。 ”为了和农户们更好地交流沟通,他还学会了很多当地的方言。在他的培训课堂上,也听不到厘米、尺寸这样的书面语言,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拇指宽”这样的度量用语,潘学军坦言, “有些老人家不懂得厘米是多少,既然要做产业就得从他们的角度来考虑。 ”就这样,他和当地居民建立起了很深的感情,并且被农户们亲切地称呼为“潘核桃” 。

实现了品种的推广,又如何真正让核桃树变成摇钱树, 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呢?首先,重点目标是提高核桃的产量。这就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要解决资金的问题,就要与龙头企业联合,使得资本与技术相结合,如基金流转、专家指导、技术服务等,要形成龙头企业加合作社以及农民的流通端。可是,当地的龙头企业数量不够,得到的资金支持也相对匮乏,就这样,潘学军想到了实行村社合一的办法,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潘学军还把眼光放的更加长远, “我们不只可以卖核桃,还要多多发展其他增值产品,比如核桃乳、核桃油等。我希望能够将赫章核桃业做成一条高附加值产业链,真正帮助老乡们脱贫致富。 ”潘学军说。

潘学军一心投入、不断实践,在这里进行了开创性的核桃研究,使得赫章县的核桃种植面积由原来的 14 万达到了后来的 163万,为赫章创造了一年 15 个亿的收入。

汗水遍洒田野,不辞辛劳为育种

其实,潘学军原来的调研方向是野生葡萄,来到赫章以后,他发现贵州的地质地貌非常特殊,这里光照强、温差大,于是转而专攻核桃研究,而发展核桃的首要任务就是育种。 “如果仍旧是这些核桃品种,就别提带动百姓脱贫致富了。 ”

为了选育新种,他背上行李开始了实地考察。土壤、光照、资源,这些都是考察的基础点。选种育种的过程繁琐,十分耗费精力。再加上赫章地区交通不便、道路崎岖,潘学军和他的学生经常需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优势树种生长的地方。选择优良种子的道路并非平坦,一听说哪里有好树种,潘学军就立马动身,一大早就往村子里赶。开几个小时的车到达村口,可由于地势特殊,又要换乘老乡们的摩托车,本以为终于得见优良的核桃树种,却发现还要翻过一座山, “像这样能找到都算是幸运的,有时奔波半天,连个树影都没有。 ”跟从潘学军研究核桃的学生强调,选种的过程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每天顶着烈日工作十二三个小时是潘学军的常态,白天汗流狭背,晚上回到住处双脚浮肿。但他没有抱怨也没有动摇,只是将心血和精力都浓缩在那一个个小小的核桃上,立志于培育出优良的核桃品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 ,历经九年的时间,潘学军终于从 100 多万株核桃树中选育出了4 个核桃优质新品种, 并命名为 “黔核” 系列。他还研发了适宜高原山地的“九个一”核桃定植技术、核桃高接换优技术、核桃促花与丰产技术、核桃高光效整形技术、核桃专用肥、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并在以赫章为中心的乌蒙山区核桃主产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他把自己选育的核桃新品种、新技术无偿提供给农民和当地政府使用,带动全省种植核桃,使种植户年人均增收 5000 元。在潘学军的带领下,10年来,赫章县新增核桃基地面积 150 万亩,新增产量 2.75 万吨,惠及农户 15 万余户近62 万人。

奔赴田间地头,实践方有真知

由于受到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赫章地区的气候变化呈现多样性。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是这个地区的常态。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这些问题都给种植核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所有的事情潘学军都到达现场亲力亲为。 “一定要到现场, 要深入田间地头。 ” ,为了获得准确的测量数据,甚至要到悬崖峭壁以及树顶上采样,学生们对潘老师如此简单的数据也要亲自去测量感到不理解。潘学军却说: “实践就是要到达田间地头,数据就应当务必确凿。 ”因为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里潘学军都下乡调研,再加上当地地形、气候等原因,腿经常磕到碰到已经是常事,他还因此患上了风湿关节炎,医生多次提醒他要常休息少运动, 但他却仍然把百姓致富、农村振兴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只要是一听到哪个地方发现了品质好、 品种优良的核桃树,不论在哪里,都一心奔赴目的地观测新的核桃品种。正是因为他每一次的努力,每一次的认真研讨,让赫章县的核桃树摇身变成了摇钱树。

潘学军的科研态度,还深深地影响到了他的学生。 “我会经常带学生下乡,因为这样他们才能不局限书本,感受到很多东西,学习到许多实用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书本远远给不了的。 ”这是潘学军对于人才培养的做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潘学军十分重视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实践出真知,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作为乡村精准扶贫的一名践行者,他扎根土地,精准扶贫,是赫章县农户们口中亲切的“潘核桃” ;作为贵州大学的专家教授,他以严谨的态度投身科研,传道授业,潜心培养每一位学生。 “贵州年份英雄十大人物”发布这样评价他:他扎根贵州,既“育人”又“树木” 。黝黑的皮肤是奔赴乡间的印记,桃李芬芳是教书育人的骄傲, “硬核”专家潘学军,他将最美的论文播种在了田野上。

作者:学生记者 王奇 编辑:薛春燕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