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强大,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一起来克服困难,一定会越来越好的……”10月17日上午,枣庄山亭区徐庄镇武王庄村低保户武建田家来了两位特殊的“亲戚”。在青岛农业大学驻村 “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引领下,校长李宝笃与园艺学院分党委书记刘培利来到园艺学院分党委结对帮扶的困难家庭,“交朋友”听诉求,“结亲戚”解难题。
当日,校长李宝笃、党委副书记张铭锦、副校长宋希云带领学校党委组织部与各分党委、党总支负责人,分别深入学校三位“第一书记”帮包的武王庄村、西七里河村、赵山头村的23户结对帮扶家庭,面对面交流,切身感受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艰辛和疾苦。每到一户,校领导都亲切询问每户的家庭状况、生活情况、经济收入及实际困难,征求他们对学校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意见建议。走访中,校领导还逐家送上了花生油、大米等慰问品和慰问金,并给他们留下了沟通联系方式,向大家转达了党组织和广大师生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问候,并鼓励他们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争取早日摆脱生活的困境。
走访中,校领导叮嘱“第一书记”们在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工作中要认真做好学校党员干部与困难家庭之间的联络员,做好收集反馈学校党员干部和困难群众对民生政策的意见建议的信息员。要求有关部门和各分党委、党总支,要切实把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工作抓实、做细,不仅要嘘寒问暖,还要用心谋划联系家庭的生计,要积极进行多层次、多样化帮扶,变“输血”为“造血”,帮助结对困难家庭查找致贫原因,研究帮扶对策,全力帮助有创业、就业能力的困难家庭,抓好致富项目,找到就业岗位,增加家庭收入。同时坚持物质帮扶与精神关爱相结合,努力提升帮扶对象政治、道德、法律素养,努力促进困难家庭精神富有。
开展以“接地气、受教育、解难题、改作风”为主题的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工作,是青岛农大按照中央、省委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深化“第一书记”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切身体验困难群众疾苦,深入了解各级党委、政府关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接受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进一步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活动以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为单位,以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主,坚持自觉自愿原则,鼓励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提倡党外领导干部参加。联系帮扶对象为学校“第一书记”帮包村中由省民政厅确定的城乡低保家庭中的特困家庭,以及其他因大病、重残、年老体弱、家庭变故、天灾人祸等原因陷入困境的家庭。
按照学校部署,党员干部联系困难家庭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经常联系走访,通过到户、电话等多种方式加强联系;二要开展谈心交流,加强精神关爱和心理慰藉;三要切实帮助解决困难;四要帮助督促落实联系户享受的各项民生政策,并提出意见建议。学校要求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把这一工作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带头联系困难家庭,作为边学边改、立说立行、解决问题的重要措施,推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要认真总结帮扶工作的经验做法,以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