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重点报道】 面向“健康中国2030”战略,打造一流食品学科

时间:2019-12-18 来源:宣传部

面向“健康中国2030”战略,打造一流食品学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综述

山东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在贯彻实施国家“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对接产业项目”、“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以创新、绿色、安全为目标,以营养、健康为特色的新一轮食品科技发展浪潮给传统食品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面对食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需求,迎合国家“食安中国”重大战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迎来了发展的新势头。

“从组织学角度来看,一流学科必须有一流的组织使命,一流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一流的学者队伍和资源支持,以及一流的组织传统与文化。立足于食品所属的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升食品学科在农业科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力争在5年内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并以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为继续奋斗的目标。”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孙庆杰教授说。

作为高校进行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的基本平台,学科是大学学术创新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依托和主要载体。学科建设既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产出高水平成果和获取更多学术资源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办学质量、提高办学声誉、增强学术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指标。

学校二次党代会确立以学科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五大战略实施,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以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为龙头,在继承学科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着力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学科内涵,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软科发布的2018“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第36位,2019年位列32位;在2017年教育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C-,山东省省属高校第1位。当前青岛农业大学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食品学院贡献率为40.75%,居全校第一。

依托农业大省特殊优势,凝练方向,精准定位

发展定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和重头戏。学院依托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的特殊优势,打造山东省一流食品学科,建设在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研究领域具备明显优势的现代食品产业“人才培养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着力围绕特色粮油加工、食品科学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不断加强科学研究,为行业输送新技术新成果,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着力实施人才强院和国际化办学战略,师资队伍得到快速充实、人才队伍水平大幅度提高;着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完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为食品行业培养高水平人才。

经过全院上下不懈努力,目前形成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为重点的一级学科,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和水产品加工及贮藏等4个二级学科交叉相融、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面向农业科学科技前沿,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军民融合”重大战略方针政策,围绕“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对接产业项目”重大工程,精准对接“十强”产业中现代高效农业问题,以建设国内一流学科为目标,致力于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等方向研究,其中在粮油加工、畜产品加工利用上优势明显。

根据山东省的农业资源特点,本学科凝练了4个研究方向。(1)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方向主要开展粮油原料性质与品质分析、谷物化学、粮油加工技术、淀粉深加工技术、粮油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植物蛋白与活性肽构效关系等方面研究,在专用淀粉和专用糖浆制备关键技术、花生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有明显特色;(2)食品科学方向主要开展食品营养与功能评价、食品安全检测与风险控制、食品微生物发酵技术、食品胶体性能及功能食品等方面研究,在食品安全检测及控制技术和功能性食品胶体等方面特色明显,取得了很多前沿的成果;(3)农产品加工及贮藏方向主要开展畜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果蔬和食用菌加工及综合利用、果蔬采后生理、乳品质量特征和品质调控、农产品贮藏技术等方面研究,在畜产品、食用菌产后加工保鲜等方面特色明显;(4)水产品加工及贮藏方向主要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功能评价、水产全与质量控制、水产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方面研究,在海藻多糖和海洋活性物质开发及应用方面特色明显。

“在同样的知识分类体系里,知识是浩瀚的、巨大的,只能在某一点上、某一领域有所贡献。每一个学科必须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学科组织就是以知识的发现、整合、传递和应用为使命,以学者为主体,以知识信息和各类学术资源为支撑,依据知识的具体分类,在一定的知识劳动平台上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孙庆杰说。为了进一步找准定位、凝练好学科方向,学院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学院“十三五”规划和学科发展论证,使规划更加精准对接国家、区域、行业战略需求,更加突出学科特色立院的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学院明确了创建山东省一流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的总体目标。

整合人力组创团队,搭建强有力人才梯队

人才队伍是关键。学院大力引进、招揽学科紧缺高端人才。先后引进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昌大学、中国海洋大学20名博士,其中10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5人为双师型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学院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出国研修人员比例和学缘结构,促进了学院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
 

学院在扩大增量的同时,高度关注存量师资队伍的成长,保证教师梯队素质整体向前推进。学院建立、院内经常性学术交流机制,扩大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融合;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促进同行合作交流(目前,共有12名教师赴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访学进修);创造机遇对各类人才支持计划,促进各团队教师尽快上平台、上水平。

在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中,“青椒”的科研潜力不容忽视。学院高度重视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积极争取省杰青、优青培养科研专项,重点培育支持有一定研究基础和积累、有望冲击省部级人才的青年教师,促其尽快脱颖而出。青年教师在项目申报时,不仅所在团队带头人进行预审和指导,科研基本业务费也向青年教师和一线教师倾斜。落实青年教师培育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海外科研培训。加强年轻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做好教学经验传授的“传帮带”。

团队精诚合作,可以创造出更高价值。学院整合师资力量,组建形成8个研究团队,并实行团队带头人监督机制。其中建设了以泰山学者孙庆杰教授领衔的淀粉纳米创新学术团队,后期将继续组建1—2个新的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引领食品加工贮藏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才1—2人,建成了以国家级高层专家领衔的高水平研究团队1—2个。

通过紧密围绕学科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带动作用明显,学院人才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学院有专任教师达到74人,其中教授13人;新引进各类人才1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91.5%;具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教师占专任教师30.8%;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其中,孙庆杰教授获得“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称号,王宝维教授获得“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陈海华教授荣获“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提名奖”,杨庆利教授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山东省青年科技奖”,王世清、肖军霞、赵海燕、李静媛入选学校第四批“136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员,张双灵、唐文婷、黄国清、朱英莲入选学校第四批“1361人才工程”第四层次人员。此外,当选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1人,中国家禽学会副理事长1人,青岛市食品学会理事长1人,青岛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1人,常务理事2人,理事6人。

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提升科研综合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学院建设了比较完备的学科平台,拥有两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国家玉米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国家花生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山东省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肉类食品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韩食品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研究平台,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与创新实践平台。

基于良好的平台建设条件,学院紧密围绕国家食品行业发展需求,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科研综合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2017年科研经费总额达451万元,其中纵向经费355万元,横向科研经费96万元;2018年发表SCI论文54篇,获得省部级奖项4项,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1项,其他项目13项;2019年申请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 74篇,获得省部级奖2项,获得青岛市奖励1项,到位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

高水平学科建设带动高水平社会服务。学院瞄准产业需求,找准突破方向,凝练山东省食品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技术,推动食品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2017年以来,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项。王宝维教授两项专利以100万元价格成功转让,朴美子教授团队完成的“海参肠道产碱性蛋白酶菌株及其应用”以70万元价格转让,创造了学校发明专利单项转让最高价格。目前,“水禽副产品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已在山东、河南、吉林、重庆等省市的50多个企业进行推广应用,2018年为企业创造利润约1.2亿元,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在传统食品主食化与工业化、有机食品与安全食品研发、海军食品开发等领域也不断加强攻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学院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形式越来越丰富,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有效发挥学科生力军作用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开展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合格评估工作,在研究生课程教学、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培养环节进行改革。加强研究生优质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完善各培养阶段的考核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同时大力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实现明显突破。结合研究生教育培养,学院举行多次内部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走出去参加学术交流,形成师生学术共同体活动常态化良好学术氛围。

通过以上举措,学院强化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质量逐年提高,研究生作为学科发展和学科研究生力军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2017年学院研究生发表论文55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5篇;2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人获批2017年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5人考取江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研究生。2018年,孙庆杰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刘成珍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实现学院省级优秀硕士论文零的突破,陈海华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徐澎聪和王莹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寇玲赟获得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学院研究生考博率达到16.67%。

走出去,构建国际化对外交流合作办学新常态

学院全方位加强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不断提高学院开放度和影响力,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进一步扩大与国外合作伙伴和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队伍国际化,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起到了优化推动作用。

加强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的联合办学。以培养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食品专业本科生为目标,与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加快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进度,在联合培养过程中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式,努力形成符合本国、本校、本院实际情况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国家培养并输送优秀的食品学科人才打下坚固的基础。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一套先进的联合办学培养模式,从专业特点、课程设置、招生方式、学生管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制订具有特色的培养方案,通过国内、国外教师的联合培养,使学生多方面了解食品专业的发展现况及方向,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先进思维、立足实践的高质量人才。

在扩大食品学科国际影响力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良好沟通,积极邀请国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专题讲座,积极鼓励教师、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同时促进人才国际化发展。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走出去”看世界。制定出国交流学生的管理制度,协调好导师在学生出国期间的科研进展与交流;引导学生积极申请国家公派留学项目,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交流与深造;鼓励导师与国外相关领域专家建立一对一合作项目,输送学生到国际上权威学术机构学习先进技术和研究方向;鼓励学生自主申请国外留学项目,体验国外研究生活、开阔研究视野。

此外,在校企合作方面,拓宽校企联动,加强校友联络和与校友企业合作,开拓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把校企合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

继往开来,以一流学科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以“双一流”建设为指引,学科将在原有粮油精深加工和果蔬贮藏研究领域继续保持学科优势,继续在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的功能化加工工程技术、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危害识别控制技术等领域开展深入基础研究,围绕山东省特色食品加工领域存在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进一步开发工业化、标准化、个性化的专用粮食、油脂产品及其生产设备,逐步增强学科增长点,确保学科排名保持在国家第二梯队并不断提升。同时将进一步发挥食品研究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力争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军民融合新型研发机构。

展望未来,学院将努力肩负起学科发展的历史使命,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以本学科领域国内外一流学科为参照,对照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从学科研究方向拓展、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学术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国内外合作交流和社会服务与贡献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力争在2022年进入国家一流专业,2025年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行列。
 

  原载《青岛农业大学报》第19期

  原文链接:http://qauweekly.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3294497

  

作者:杨宗玲 吴薇 编辑:薛春燕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