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才培养

资源与环境学院:“三位一体”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时间:2006-11-16 来源:莱阳农学院报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构建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三个方面,是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为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自2001年设置起,就开始探索与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他们遵循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途径“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设计的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蓝图”,人才培养途径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通过整合与集成,构建起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时代发展需要专业培养新模式

  据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崔德杰介绍,我国农业高校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多是在土壤农化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998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新的专业目录,将土壤农化专业、农业环境保护、农业气象等3个专业以及土地规划与利用、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2个专业的部分方向组合,设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全国众多兄弟院校据此分别制订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培养方案,但这些培养方案大多是土壤农化专业与农业环保方向的整合。面对21世纪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原有的在窄口径、细专业的苏联模式上形成的“专一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
  21世纪需要培养的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本科人才,这既是21世纪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创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是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

  明确专业发展趋势 开展人才需求调查

  2002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首届招生127人。为了集成兄弟院校的专业建设经验,构建与优化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首先做的工作是明确国内外学科与专业的发展趋势。
  他们通过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校友、访问学者,收集了国外10所大学环境科学、地理学、资源科学等相近专业的课程计划,结合收集到的国内22所高校的相同专业与相近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及相关经验。先后到中国农大、上海交大、南京农大、华南农大等7所大学,详细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及趋势。
  同时,他们还结合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开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工作。派人分别到我省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日照、东营等地市的20多个县、(市区)的农业、环保、土地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实地调查不同岗位对本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情况。
  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资料,他们发现,原有专业人才的业务素质大多局限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评价方面,没有摆脱传统的“保驾护航”的资源环境观,与农业产业化联系较少。因此,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立足点应该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的创新型与创业性人才,使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行业面向、人才素质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这样不断地调查研究、实践论证,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最终找到并确定了本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新的培养目标认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的本科人才,应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教学、科研、管理、产业等部门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培养上,要强化地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四大学科”的理论基础,用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提升本专业人才的素质。在土壤资源开发、肥料资源利用与产业化、农业环境检测与保护、农业生态建设方面形成突出的“四种专业能力”,打造本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他们全面优化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融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研究并构建了以“平台+模块”为结构特色的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由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三个不同层次构成,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用“平台”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用“模块”体现专业不同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原则。
  专业负责人隋方功教授介绍,新培养方案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实现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强化了专业特色;改革了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专业实习,高年级增设专业综合实验课,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贯穿于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另外,新方案还特别设置了土壤与肥料资源方向和农业生态与环境方向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基础及就业打算进行选修。
  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确定之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就落在了人才培养途径的创新上。为此,他们从专业管理方式的创新、专业基本建设与教学运行的有效方式等方面探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并将其整合、创新、应用于办学实践,最终构建起“以设置专业主任的管理创新为基础,以教学质量监控和规范化管理为保障,以科研促进教学为推动力,以夯实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加强对学生全程指导与考核为主线”的人才培养途径模式,通过管理创新和机制的建立,保障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隋方功教授说,自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设置专业负责人以来,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真正落实到了实处。首先实现了专业管理的“三个转变”,即由横向管理转变为“纵向管理”,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由以教师为主的管理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过程管理。其次,专业负责人树立了“经营专业”的理念,主动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专业建设的目标、规划和具体可行的措施,争创品牌专业。专业负责人不仅负责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质量监控,而且负责学生的主要学习环节的针对性指导,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为学生解惑,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管理。

  新的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实践证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质量也完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6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首届127名学生毕业,有47人考取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等单位的研究生,考研率达37%。95%以上的毕业生实现了生一次性就业,并且大多进入农业局的环保站、土肥站,环境保护局、国土资源局,大型化肥企业等从事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据此,在今年资源与环境学院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中,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相关专业都借鉴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思路与拟定培养方案的模式。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