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书是一场单恋,一场苦恋,一场暗恋……但对我来说,教书就是一场生死恋。纵然有千辛万苦,但我依然痴心不改。”执教二十余载,三尺讲台就是她的人生标尺;为人师表数度春秋,届届学生就是她的累累硕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姿去教育学生。在她的人生里,教书育人源自于爱。
她就是九三学社社员,青岛农业大学教学督导、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 一级副教授,2015年“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霍兴花。
孜孜不倦的学者
1992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现已更名为聊城大学)的霍兴花来到莱阳农学院(现已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任教,承担了大学英语、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的教学工作。自站上讲台起,霍兴花便为这一声声“老师”一往无前。教书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霍兴花于2004年获得了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并于2001年、2011年先后到山东大学和美国班尼迪克大学进修、访学。在她看来,教师应该确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好学生。
寒来暑往,多少个日夜,霍兴花都是伏在桌案上度过的。孜孜不倦地钻研,换来的是累累硕果。从教20多年,霍兴花先后获得全国大学英语竞赛一等奖指导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青岛高校教学名师、六和教金等各类奖项46项;主持、参加国家级研究课题1项,省部级11项,地厅级及校级课题30多项;发表论文17篇;主编、参编农业部规划教材13本,其他教材10本。
面对这些成绩,她没有喜形于色,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将它当做一名教师的必要储备。在她看来,教师首先是一名学者,拥有渊博的知识,给学生“一碗水”,自身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更多;只有不断探索研究,才能将最精、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言传身教 润物无声
站在讲台上,她是学生的严师;走出教室,她是学生的益友。
教学上,霍兴花坚持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手段,强化语言技能和人文素质培养,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担当、懂感恩的人。她首次在我校开出了《农业科技英语》、《通用学术英语》等课程;参与的教学改革先后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5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所教班级在全国大学四级统考中7次荣获全校第1名,并创出了所授班级四级平均通过率87%、各学期学生评教均为优秀、单班通过率96.7%的我校最高记录
生活中,霍兴花则把学生当做朋友,用温暖和关心感动着每一名学生。自2000年起担任班主任的她,总是习惯在开学前,就拿着学生的名单反复看,尽量从有限的资料中了解学生。记得有一年,开学第一天便是一名同学的生日,霍兴花担心学生想家,心情低落,便为她送了生日贺卡,让她感受到学院和集体的温暖。她十分关注家庭困难学生,对于他们,她能帮就帮,经常为其垫付路费、生活费及学费,想方设法为他们找勤工助学岗位和合适的兼职。她经常告诉他们,“任何苦难都是一时的,咬咬牙就过去了,要始终相信‘自助者,天助也’。”在班级评奖、评优、贫困生认定等工作中,霍兴花一直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奖惩分明。2012级英语1班班长彭飞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在这些事上,霍老师从来都是公正无私,班级工作一直都很透明,所以我们班班风正,每名同学都很团结,都十分热爱这个大家庭。”
连续好几年,霍兴花坚持每个学期末给班里每位学生家长亲笔写信,介绍每一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表现,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交给我,我就必须让他们放心,对他们负责。”霍兴花如是说到。
尽职尽责 不耽误学生一节课
作为单身母亲,二十多年来,霍兴花一人独自承担着老人、孩子和家庭的重担,却始终没落下一项教学任务。她先后为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本、专科生及研究生开出了精读、泛读、听说、翻译、外贸英语、综合英语、雅思读写、英美概况、农业科技英语、通用学术英语等15门课程,年均工作量500多学时,超校额定工作量2倍以上。如此“拼命三郎”的她被同事戏称为“铁人”。
但多年的超负荷工作,即使是“铁人”也吃不消,再加上教师的职业病——咽炎、肩周炎、颈椎病,让她的身体大不如前。严重时,嘴说不出话、头不能动、胳膊抬不起来、连穿衣梳头也难以自理,即便这样,她仍旧坚持用左手板书;运动会中胳膊受伤后仍坚持上课,导致肌肉粘连;在两次腿部和脚部意外受伤不能行走时,仍坚持单腿支撑上完四节课……就这样,生怕耽误学生一节课的她,常常是前脚从医院出来,后脚便进了教室。
学生们心疼她,但劝不动她去休息,只能上课时更加专注的听课,下课后尽自己所能帮助、照顾她。当她晕倒在教室时,一名身子瘦小的同学背着她楼上楼下地奔波于医院门诊;知道老师顾不上吃饭而胃疼时,学生便跑去买来热乎乎的烧饼,有人还拿来自家种的花生,叮嘱老师每天坚持吃,可以养胃;卧病在床时,学生陪在身边照顾,从未进过厨房的学生,大早买来活鸡,在厨房里为老师忙碌着;腿伤时,学生天天骑车接送老师上下课,背老师上下楼……谈到这些时,霍兴花不禁红了眼眶:“这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啊!”
学生的成就才是最高的荣誉
从教已有20多年,霍兴花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成才,她带出的毕业生里,有1人被评为“莱农十大优秀学生”,2人被评为综合素质优秀学生,4人被评为省优秀毕业生……在她心里,学生的成就就是她的最高荣誉,而对于此次获得的“师德标兵”称号,她却将其看做一种动力。“师德”是为人师表必须具备的行为规范,至于“标兵”,她却觉得自己只不过做了应做的,谈不上什么“标兵”,这更多的是大家对她工作的肯定吧。对于未来的工作,她特别提到,现在有一大批优秀的年轻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他们是教育的中坚力量,希望年轻教师可以克服困难,勇于创新,毕竟他们才是学校的未来。
想象一下十年之后的模样,霍兴花讲到,那时的自己应该已经退休了。退休后,也许侍弄花草,也许含饴弄孙,也许去各地走走看看……但能肯定的是,在风吹麦浪的时节,自己会找个时间坐下来,读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学生发来的信息,分享着他们的喜悦,自豪着他们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