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媒体

青岛日报: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宋希云访谈:愿做给教授搬凳子的人

时间:2017-08-14 来源:青岛日报

大学中,最受尊敬的是大学教授,最牛的人是学术上有成就的人,不是大学校长。宋希云说,他最敬佩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梅校长曾说自己是给教授搬凳子的人。宋希云也甘愿做给教授搬凳子的人。他从一名普通的助教做起,历任青农大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校长,与青农大一起成长,他熟悉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讲起青农大的故事更是如数家珍。

大学是否一流,关键看“特色”

宋希云:看一所大学是否一流,不能只看这所大学在大学排名榜中的名次,而应该看这所大学是否具有一流的大学文化和精神、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成果,对国家、民族、社会进步与发展是否做出一流的贡献,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引领作用,拥有别人无法企及的“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说到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建设一流大学关键在特色。而特色一定要从大学自身实际出发,这个特色,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形成的,而是从开始办学至今的一个延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大学精神。

实现协同创新,朋友多了路好走

宋希云:无论大学是在北京还是上海,大学间的竞争都是客观存在的,“高校朋友圈”在青岛的聚集,对每所高校而言带来更多的应该是“机遇与合作”,正如一句俗话所说,“朋友多了路好走”。

近距离接触更多名校,可以更多地学习、借鉴重点高校治校办学的新理念,新思路,更好地推动我们的改革发展。通过与重点高校之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可以更有效地推进我们的内涵建设和办学水平。农大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农科,在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于食品营养与健康,如何将其他高校的信息学、材料学等强势学科与我们的农科实现协同创新,这是面对竞争我们要考虑的。

甘做人梯,立足自身培养人才

宋希云:2000年以前,我们是一所在县城办学的农业大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城市中的其他高校。但我们的师资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就在全国同层次高校中处于较高的水平。1984年,当时的学校领导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学校拨出专款支持青年教师报考委培和定向研究生,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老教师主动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甘做人梯,为青年教师的提高创造条件。到1997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教学合格评估评价的时候,我们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985年的1.4%提升到46.7%,在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可以说,如果没有农大这代人的精神,如果没有当年我们立足自身培养人才的这种决断,青岛农业大学就没有今天的成绩。到青岛以后,我们更加重视引进,也重视自身人才培养,这是我们在新的环境下对传统的继承。

做大学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宋希云:“莱农精神”是学校党委2006年提出来的,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奉献精神,莱农发展、我在其中的主人翁精神,宽容和谐、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

如果说,发展历程和客观条件是大学精神产生的舞台,那么,大学中活生生的人就是大学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莱农精神”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活生生地体现在几代莱农人的身上,尤其是莱农的专家和教师身上。
 

 

作者: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郭菁荔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