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学子风尚

孙梦迪:沐光而行,创新攀登

时间:2025-03-19 来源:创新创业学院

孙梦迪,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04班学生。曾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主答辩人);“外研社·国才杯”国际传播力短视频大赛全国二等奖(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第十八届“挑战杯” 建设银行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22年外研社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2021年外研社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比赛二等奖;2023年第十届青岛农业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23年青岛农业大学第四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大学期间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2022届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兼任权益部部长、校“青马工程”建设中心副主任、学院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副主任,获得“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十佳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获评校级“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带领团支部获评2022年年度山东省高校“活力团支部”TOP10榜排名第四、青岛农业大学第五届“五四活力团支部”、校级先进团支部。参与组织校级“青马工程”第五期、第六期学生骨干培训班,2020级、2021级团支部书记专题培训班,青岛农业大学第四次、第五次学生代表大会,并在第六次学生代表大会上做工作报告。

初心如炬,勇往直前

与“挑战杯”的初遇,是孙梦迪初入大学校园时,听到了学长学姐们分享自己参加“挑战杯”的经历,从此,孙梦迪在心底默默埋下了一颗参加“挑战杯”的种子。经过大学两年的沉淀积累,大三下学期孙梦迪主动联系老师报名参加了“挑战杯”,开启了她的“挑战杯”之旅。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与传播,致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名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孙梦迪学以致用,基于当前国家背景,以她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的《多语荟遗 声贯中西: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山东省39个非遗为例》项目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基于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以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为理论依据,聚焦当下我国非遗对外传播过程中国际友人听不懂、看不懂、记不牢等问题,先后组建36支调研团队历时两年半,前往13个地级市、41个单位,考察调研了39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从提升保护度、创新度、影响度三方面入手,进行非遗对外传播的“三度”路径构建,与20所国内外高校共建26门实践课程,组建的翻译宣讲团完成了多语翻译文本约10万字、构建起25万余字的多语语料库,设计39项非遗的多语数字化展示模型、H5介绍页面和多样的非遗游戏,在国外购物平台上出售非遗文创,用外语讲好非遗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志同道合,师友助力

“学生干部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孙梦迪幸福地说道。对她而言,校团委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不仅能提高能力,还能收获真挚的情感。孙梦迪的学生干部经历使她认识了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亦师亦友的老师,也塑造了自身高标准、严要求、不怕输、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在学生干部任职期间,孙梦迪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同报名参加了“挑战杯”,在比赛过程中,她们通力合作、携手共进。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孙梦迪曾多次组织大型活动、上台发言以及做工作报告,这些经历也使她锻炼出了临危不惧的强大心态,使她在“挑战杯”答辩现场从容不迫、对答如流。国赛准备期间,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以及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们尽心尽力为孙梦迪所在的团队给予支持与帮助,邀请校内外权威专家对团队进行专业指导,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孙梦迪也带领团队成员反复修改不足,精进臻善,力求展现最好效果。她们协同合作,各尽其能,经历了无数个黑夜,才走到了国赛,摘得了独属她们的桂冠。

披荆斩棘,收获繁花

在备赛期间,孙梦迪及团队前后进行了8次专家指导,二十余次现场路演,这期间他们曾修改本子到凌晨,再赶五点钟的地铁外出调研。挑战28小时不休,返程路上团队成员争分夺秒地将各方建议汇总成70余项清单,其他成员也在办公室随时跟进项目,当明确思路时的一瞬间,一天的疲惫都一扫而光。为了本子、PPT和讲稿能准确表达项目的主题和思想,他们第一时间整理消化吸收指导意见,逐条讨论修改方案。队员们在一次次打磨中锻炼了意志品质,强化了科研素养,提升了综合素质。

省赛时,团队拿了一等奖,还有三个团队拿了特等奖,孙梦迪和队友们心里还是有些失落的,大家一起去看了省赛闭幕式的优秀项目展示,想看看好的项目到底是什么样。项目路演完,指导老师问了同学们两个问题,一是“大家什么感觉”,一个同学说,在总结凝练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二个问题是,“大家对这个结果服不服”,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的选题和立意更好,我们还可以进步。就是在这样的不服输的精神下,团队利用周末和暑假时间进行了补充调研,完善数据,构建了非遗对外传播评价体系,项目从最初的社会实践的整合,脱胎换骨,成了一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学术思维和亮眼的视觉展示的课外学术作品。

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是充满荆棘,孙梦迪在比赛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其中还有一个挑战是如何优化讲述方式。为了克服这一障碍,孙梦迪与团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老师、专家们进行了多次交流,不断对答辩稿、演讲稿、PPT等精雕细琢,“偏毫厘而不敢安”,甚至国赛终审决赛前一天晚上还在修改完善。努力终得硕果,在决赛终审现场,孙梦迪的团队向大家呈现出了最佳的讲述方式。“迈步笃行而克难,天道酬勤终不负。”最终,以孙梦迪为第一负责人、主答辩人的项目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全国特等奖,这是我校本科生团队首次在哲学社会科学类项目中斩获国赛特等奖,也是我校本科生参赛、哲学社会科学类项目参赛以来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作者:闫周慧 吉雪萍 左艳 刘欣雨 编辑:薛寿鹏 姜妍 孙梦雪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