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乡村振兴_媒体

山东教育:王晶珊:创造盐碱地上的“花生奇迹”

时间:2019-12-20 来源:山东教育

曾几何时,利津县毛坨村,是东营市出了名的“碱窝窝”。十几年前,这里还流传着一段顺口溜:“毛坨村,太偏远,出进交通不方便,远离水源年年旱,土地宽阔光盐碱,人种天收无保障,要想致富难上难。”这是黄河三角洲800万亩滨海重盐碱地的缩影。这样的土地过去只能种棉花,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

早在10年前,青岛农业大学在东营建立5个专业实验室后,又成立黄河三角洲研究院,全面开展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研究,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重要技术力量。

2014年,王晶珊教授带领科技特派员团队,进驻毛坨村,进行花生耐盐鉴定和耐盐花生新品种的选育工作,“要让毛坨村‘盐疙瘩’变成‘金疙瘩’,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回顾起过去当科技特派员的感受,王晶珊教授很是自豪地说:“能够作为高校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的一员,走出课堂,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4年多来的努力是值得的。”

青岛农业大学“花生教授”王晶珊,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曾获得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宣传部、教育部、统战部、科技部等6部委颁发的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16年获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还是山东省教学名师、青岛市劳动模范。她从事的耐盐碱花生育种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她秉持“花生精神”沉醉讲台、热爱学生,把爱润进学生心田里。

播种:从实验室到试验田

1992年,已经工作10个年头的王晶珊东渡日本求学,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获得农学博士学位后,面对日本当地和国内其他行业许下的种种优厚待遇,她依然回到了那个她学习过、工作过的地方。

2003年,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宣传部、教育部、统战部、科学技术部6部委在人民大会堂表彰留学归国人员,王晶珊是山东省6位获得“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的人员之一,也是全省唯一一位来自高校的教师代表。

“回到学校,我才能找到最大的奋斗动力。”她说,“做科研,如果没有归属感,心无所依,怎么会做出成果?

2007年,王晶珊在“离体诱变”的备课过程中突然得到灵感:“是不是可以把课本上介绍的体细胞无性型变异技术运用到花生育种上呢?”王晶珊决定试一试,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检验一下。2008年,王晶珊决定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正式开始离体诱变课题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实验,王晶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她在培养基上进行离体诱变的研究在国内也尚属首例。

近年来,王晶珊和团队培育出高产、耐盐、高油、抗旱及特殊性状的花生突变体1000余份。他们培育的9个品种通过国家品种权保护审查。为此,她荣获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教学之余,她常待的地方除了实验室,就是试验田。

“育种是很辛苦的。这么多年育出18个品种是很不容易的,相比来说我们的效率也是很高的。”王晶珊说。

“每年到播种和收获的时候,王老师都亲自带我们到田间工作。为抢收抢种,早饭、午饭就在地里吃,晚上天不黑不收工,经常晚上9点才吃上饭。让我们感动的是,王老师比我们妈妈的年纪还要大,却一直在地里和我们一起忙里忙外。”学生李冠说。

听到学生的评价,王晶珊自己则开玩笑说:“用自己的汗水浇过的庄稼,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尽管条件非常艰辛,反复试验非常麻烦,王晶珊和她带领的团队依然坚持了下来。

为了加速育种,缩短育种年限,每年她都需要在海南、莱阳、平度的试验田里进行播种。在平度的试验田3月份播种,7月份收获,收获后再播种一次,等10月份再收获一次。海南的试验田11月份播种,第二年的2月底3月初收获。通过这种多地点多时间点的播种试验方式,打破了常规花生一年一代生产的传统规律,做到了一年两代甚至一年三代地进行试验生产。

得到目标性状的突变体后,要想得到稳定可遗传的品种,至少需要再繁殖5到6代才能做到稳定遗传,进行产量比较,前后需要历经多年的时间。而多地点多时间点的播种试验方式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育种效率大大提高。

在团队成员和王晶珊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不仅获得了18个花生新品种,更是获得了千余种有利于科学实验的突变体。

执着:为农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花生培育出了点儿成绩,王晶珊一点儿也不愿意躺在功劳簿上。“中国盐碱地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在内的17个省区,盐碱荒地和影响耕地的盐碱地总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发展潜力的占中国耕地总面积10%以上。好的技术应该真正用于农业增产增收。”

毛坨村的贫困面貌,让王晶珊下决心扎根在这里,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民的增收做点儿什么。

经过4年的努力,王晶珊团队在毛坨村盐碱地上建起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筛选鉴定出花生耐盐新种质132份,其中耐盐性极强的种质26份,培育的宇花2号和宇花21号花生新品种在毛坨村盐碱地种植,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2017年播种在0.4%—0.5%的盐碱地上,收获期经专家验收,亩产达425公斤以上。

亲眼看着白花花的盐碱地上收获了花生,再也不是只能种棉花,王晶珊特别有自豪感。“在这里种出的花生亩产几乎和在普通土地一样高。”王晶珊对自己的新成果充满信心,“不仅产量上去了,而且出油率比普通地块上种植的高出2个百分点以上。另外,盐碱地黄曲霉少,可生产出高品质的花生油。”

“我是搞花生育种研究的,当时就觉得盐碱地上的老百姓太苦了,花生是高价值经济作物,只要能选出几个耐盐碱的好品种,教给老百姓种,就能让他们过上更宽裕的生活。”王晶珊说。

多年来,王晶珊以自己在生物技术领域的专长和研究成果服务于“三农”,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中国的食用油自给率目前只有35%,培育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不仅能富了农民,还能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我觉得这就是新时代农业院校教师服务乡村振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使命和责任,我就是做了我能做的、应该做的。”王晶珊说。

奉献:用知识造福四方百姓

2018年,东营市利津县政府设立“凤凰学者”荣誉称号,王晶珊当之无愧地戴上了这顶老百姓用口碑编织的“桂冠”。

王晶珊不仅致力于花生新品种的研究,还在甘薯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自1999年开始,她在烟台、威海等地进行甘薯脱毒苗生产研究及推广,提高了当地甘薯产量和品质,生产的脱毒甘薯直销日本,增加了农民收入。2013年以来,作为山东省农业技术产业体系薯类创新团队的岗位专家,王晶珊对甘薯脱毒快繁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优化了技术体系,提高了脱毒效果,大大降低了脱毒苗的生产成本。

她还把脱毒甘薯苗无偿地提供给了育苗公司和各个扶贫村,为薯农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益,贡献了力量。潍坊农机站、枣庄农科院、临沂农机站和胶州市大相家村这些地方,都种下了王晶珊提供的脱毒番薯苗,脱毒番薯的种植范围辐射到烟台市、临沂市和菏泽市。她的研究成果让亩增鲜薯产量达到35%以上,病毒严重地区增产达到100%以上。

每年春种完成时,当地育种公司的负责人都会打电话给王晶珊报喜,向王晶珊汇报春种时期的成果。在得知当地春种情况良好,并且自己研究的脱毒苗播种规模也在增加时,王晶珊感到非常欣慰。

受农业厅农技推广总站、青岛市农委、青岛市农技站、潍坊市农技站等委托,王晶珊为基层农业技术骨干、专业干部、新型农民、甘薯种植大户等培训及讲座。她还经常到地方做讲座,为乡村的甘薯生产带去了科学的生产方法和种植技术。从青岛、临沂、潍坊到贵州省的紫云县,从简陋的临时教室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处处都留下了王晶珊为基层技术人员和村民们讲课的身影。

育人:指引学生走向学术最前沿

创新是大学教师的“本”,这是王晶珊秉持的核心理念。在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海洋”中,她与学生建立了“大鱼在前,小鱼跟从”的“师生同游”关系。

教学与科研结合创新,是王晶珊的教学特色。她先后承担“普通遗传学”“细胞工程”“植物组织培养”“高级遗传学”“遗传学进展”和“生物技术”等研究生以及本科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她把科研的成果和方法转化为教学内容,把教学中获得的启发转化成科研课题,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授课特色。

2011年,她主编的《细胞工程实验教程》出版,“细胞工程”已成为校级精品课程。为了满足专业教学和科研需要,她主动承担细胞工程实验室和组培室的创建任务。由于设计理念先进,20年来她创建的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细胞工程、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等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遗传教研室教师的科研及培养研究生提供了优良的实验环境。

授课之余,她致力于总结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主持完成的山东省教育厅“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课题,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主持的“遗传学系列课程建设与改革”,2013年获青岛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进行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基础生物学实验体系改革与实践”,2014年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王晶珊时刻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总是慷慨相助。一名学生毕业前还没交上学费,她知道后立即资助了这名学生。听说学院有名学生家里突遭变故,她找到学院,把钱放下,请学院转交给那名她不认识的学生……

王晶珊的丈夫也是大学教师,也有家庭困难的学生。就这样,自己的学生、丈夫的学生,本学院的学生、外院的学生,认识的学生、不认识的学生,她默默地给予这些学生无声的关爱,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沼泽地”。十几年来,她一直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而她本人对此从不声张,无法统计,更少有人知道。2009年,她获青岛市劳动模范,又把6000元奖金全部用于资助考上研究生的贫困生。

王晶珊对学生的无私关爱,换来一届又一届优秀学生的成长。2012年设立国家研究生奖学金以来,王晶珊培养的研究生先后4名获得此项奖学金。由于教学工作突出,她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和山东省教学名师,201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王老师就像是一颗花生,朴实的外表下是高营养的内在。有人说,最高境界的育人不是教知识、传技能,而是传做人。和她讲的课、指导的实验相比,王老师对事业的执着付出直接教会了我将来应该如何为国家人民贡献所有。”学生的评价,被王晶珊看作是最高的奖赏。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