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校报

让课堂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地方

时间:2019-03-07 来源:校报

“让课堂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地方 ”

——记首届在青高校『十佳思政名师』荣誉称号获得者修彩波教授
 

“修老师的近代史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思维和角度。”社会工作专业2018届毕业生凌哲奔回忆起自己的老师时说道。

摒弃了“千人一案”、“千人一卷”的传统教学方式,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修彩波教授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思政的不同视角和思维习惯,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坚持开展个性化教学,于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研究成果也先后获山东省高工委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果三等奖、青岛市二十六届年会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这次在青高校“十佳思政名师”称号,修教授所获得的荣誉都反映了修彩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授课功底。

漫长求学旅途,打下扎实基础

在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学业后,修彩波教授来到我校任教。任教六年,她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每位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1998年,不满足于现状的修彩波教授,毅然决然决定考研,并于同年成功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进行深造。在漫长的求学旅途中,修彩波教授收获的不仅仅是丰富渊博的知识,还有自己性格上的转变。“我硕士和博士读的是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这些都是历史学中最枯燥的学科,那怎样能激发我们学习的动力呢?导师幽默地对我们说‘既然上了这个贼船,就要做个好贼’。”

通过六年的研究生学习,修彩波教授把他人眼中最枯燥的专业变成了自己最享受的乐趣,更将踏踏实实做事的作风融入了自己的行为。长达六年的求学打下的深厚史学基础,也为修彩波教授的工作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从教书过程的细致末节,上课过程中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案例的使用,再到教学视频的选择、教研课题的研究,她都会认认真真地琢磨,亲力亲为,努力为学生设计出最好的授课内容。

高尚的师德,教知识更是教做人

修彩波教授上课最大的特点是不一味照搬课本,相比较简单的传授学生知识,她更看重的是学生们能够具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上有些内容是比较理论化、不太容易理解的,因此她在课堂上会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关注的焦点、国内外的事实与热点问题,以及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等内容,设计“课前10分钟新闻评述”等多种教学环节,使同学们能够对思想政治理论理解的更加透彻。动漫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8届毕业生张玮称赞修老师的课是“具有生命”的,“修老师的课很‘活’,虽然讲的是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但她将现在正在发生的时事,甚至未来的发展趋势与过去的历史相结合,讲的是书本之上的内容,却总是能让我们有超出书本的收获。”

教育的第一要务是教做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在思想上育人。“一个好的老师除了能给予知识上的提高以外,更重要的是传授一种学习的方法和待人接物的态度。修老师做到了,并且确实很好地影响到了我。”曾在创新立项、考研、导师选择等方面都受到过修彩波教授帮助的2012级社工专业的本科生,南京农业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扈世冉谈起恩师,言语中尽是满满的感激之情。

打破常规,勇于创新

“成绩只是对前期工作的肯定。今后将继续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授课。”面对“十佳思政名师”的荣誉称号,修彩波教授认为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积极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修彩波教授表示,近期将探索建立起“个人品读感悟报告+小组课堂演讲+全校经典诵读”的多样化成果展示平台;构建“一主体双结合三环节四保障”的教学体系,即以学生为一个主体,教师参加与自主学习、课上导读以及课下精读为双结合,将课堂教学嵌入、学生自主研读、集体交流三环节相结合。修彩波教授认为,只有勇于创新,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沉稳面对未来的挑战,提高我校思政课教学水平。

修彩波教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始终秉持着“踏实做事,认真教书”的优秀品质,不拘谨于过去的教学形式,敢于创新,因材施教。“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修彩波教授以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虔诚,用生命和心血浇注了“教学”这项灵魂的工程,滋润了每位学生的心田。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学生祝福修老师康乐如意,永葆青春。愿老师用三尺之讲台培育出更多华夏之栋梁!”修彩波教授的学生们也为她送上了自己最真挚的祝福。对于当今大学生,修彩波教授也献上了自己的祝愿,“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幸运的建筑师。明天的幸运是建立在今天努力的基础上的。愿每位同学都能都能不负韶华,以梦为马。”

  

  (原载于《青岛农业大学》第977期第三版)

  原文链接:http://qauweekly.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3070315

作者:徐册 郭忠衢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