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上的很多职业相比,教师算是低收入的清贫职业了。但教师这个职业又无上光荣,当我感觉到自己受人尊敬时,我深深地为我的职业感到骄傲,并愿意继续为它付出所有。”作为动物科技学院临床兽医学的骨干教师,从教19年,刘焕奇始终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事业。
敢创新,寓教于乐是始终的追求
在动科学院,刘焕奇以“吃苦能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广为同事们赞扬。他承担着研究生、本专科生的“高级兽医外科学”、“家畜外科学”、“家畜外科手术学”、“兽医学”、“兽医学概论”和“特种动物疾病学”等6门次的教学任务,年平均授课达700余学时。同事们谈起他,不约而同地爱用“任劳任怨”、“勇挑重担”这样的词语。
实际上,刘焕奇对待工作不仅非常认真负责,还特别勤于创新。
“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实践学科,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自讲授临床兽医学相关课程开始,刘焕奇就这样认为,多年来,他身体力行地不断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创新,争取让自己教过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无论是继续读研深造还是进入工作单位,都能真正“拿得起,放得下”。
临床兽医学的纯理论教学部分比较枯燥,有些知识学习起来有困难,学生容易提不起兴趣。刘焕奇承认这一点,他因此花大力气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大力缩减单纯课堂讲授的理论学习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将凡是能在操作中边做边讲、边看边学的内容,全部移到教学实习中,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加大实践课时比重之后,为期三个周的教学实习是这门课程的重头戏,也是同学们最期待的美好时光。这段“准兽医”的日子,让同学们不仅将真本领学到了手,更加深了对专业的热爱。
他的学生们都说,刘老师对教学实习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位同学都要先进行手术设计,不设计,绝对不能动手。
“我们鼓励学生多想、大胆设想,设计手术的过程也是重新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过程。”胃瘘管手术、瘤胃切开术、剖腹产、乳腺切除手术……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给自己设计好一位久病不治的“病号”。刘老师会对大家的设计方案一一审阅,对不合理的设计进行修改,直到确定出一个个可行的手术计划,等待实施。
五六人一只羊,一人至少主刀一次,轮流担当各种助手,从而充分掌握手术过程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手术中,他会走过每一组的手术台,细致地观察每台手术的操作过程,及时指出不符合标准规范的做法,要求同学马上改正。
教学实习结束后,同学们都感觉信心倍增,对于自己将来的工作,成竹在胸。他的学生陶景丽对刘老师实验课上认真、细心的作风印象深刻。“无论多难的实验,他都会尽量做到清晰、全面、详细。而且手术过程中很平易近人,即使我们做错了也是很耐心、温和地指出问题出在哪里,有种慈父般的感觉。”
即使在“比较枯燥”的课堂教学中,他也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这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
刘焕奇每个学期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我们每次见到他,只会是两种情况,要么在上课,要么在备课。”他的研究生姜萍这样说。刘焕奇的课件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案例典型,图片丰富,每一堂课都是一场丰盛的视觉和知识大餐。他还专门为学生制作了多媒体网络课件,让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上网学习,温故知新。网络课件中设有互动窗口,同学们有不会、不懂的问题,可以直接提问。
这些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使这门大家普遍认为“枯燥”的课程,不断呈现出吸引人的变化,真正做到了“寓教于图”“寓教于影”,从而最终实现寓教于乐。学生陶景丽说:“刘老师上课风趣幽默,授课时很放得开,总给人一种轻松自然的感觉,我们都挺喜欢听他的课。”
刘焕奇还喜欢让自己的研究生进入本科生课堂,为本科生担任指导,一对一地帮助他们学习。讲授手术缝合技术时,他先提前让同学们带鞋带、细绳等东西来,然后在课堂上由研究生一对一地指导学生打结,直到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技术。
重师爱,严慈相济引领学生走得更远
他是严师,也是慈父。他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倾注了所有的爱。
手术实习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晕血,不管隔得多远,他总是第一个跑过去救护的人,这个时候的他,总被同学们看作“父亲”。
作为授课教师,尽管任务繁重,他总是尽量挤出时间和同学们交流专业的学习和提高。他的办公室总是有前来讨教的学生出出进进。对于各方面条件都适合读书深造的同学,他不遗余力地鼓励他们考取研究生。他所带的两个毕业生班级,今年研究生考取率又达到了50%以上。手捧崭新的录取通知书,同学们才深深地明白这个“老唠唠叨叨让我们考研”的班主任,对自己的人生之路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他始终像父亲一样关心每一位学生,以自己的榜样和言行去带动、感染他们。尽管做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刘焕奇的心得却非常简单——“时间要跟上,要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就是凭着这么简单的原则,他经常找班干部了解班级情况,努力抽时间多和学生接触,深入到他们中间,和他们谈理想、谈未来,引导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专业、树立远大的理想。
每逢中秋等传统节日,为了让不能回家的同学度过一个快乐的节日,他买了水果到学生宿舍,和他们一起过节,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温暖。动物医学W1002班团支书李文娟说,班主任的这些做法,让她觉得很感动。“有时候同学生病了,他会仔细问清楚严不严重啊,有没有吃药啊,还会反复提醒注意保暖,多锻炼。”
刘焕奇坚信“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并在这个付出爱的过程中,收获了信任、尊敬和爱戴。
从本科到研三,跟刘老师学习了5年的姜萍,在心里一直把导师当成自己最重要的良师益友。“刘老师会主动了解大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主动给我们联系工作单位,主动问我们最近有没有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有什么困难或困惑,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他商量。”
大胸怀,情系偏远落后山区
从2006年10月至今,短短几年时间里,刘焕奇出了两次远门。
一次挂职锻炼,一次出国支教,第一次到了贵州,第二次远赴埃塞俄比亚。相同的是,两次的目的地都是非常贫穷和落后的地方。有人不由得地跟他开玩笑,“怎么净挑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去‘受罪’?”
在刘焕奇看来,这两次外出工作一点儿都不受罪,相反,还都受益匪浅。
2006年10月,刘焕奇入选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选派的第七批“博士服务团”赴贵州挂职锻炼。在贵州的一年里,他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放下博士的架子,甘当小学生,全力以赴地学习、调研、服务,加强了当地畜牧业的建设,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相关领域的东西对接工作,一年之后满载着当地领导和人民的赞誉而归。
回忆往事,刘焕奇说,黔贵高原是他梦想和理想交汇的地方。多年来,自己一直期待能够走进祖国最偏远的地区,了解真实的国情,看看那里的人民最需要什么,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参与西部大开发,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是我一直的愿望。”刘焕奇说,在这个强烈的愿望面前,生活上的困苦和不便,都不值得一提,甚至时隔几年之后,他已经忘掉了爬山涉水、走街串户调研时的艰辛与劳顿,只记得山城的秀丽、百姓的热情和当地发展畜牧兽医事业的热望,“一年贵州人,终生贵州情!”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贵州挂职一年,竟然成为2009年赴埃塞俄比亚支教前的面试“筹码”。
“你在很贫困的地方生活过吗?”埃塞俄比亚农业部面试官问。
“我在中国边远贫困的贵州省工作过一年。”
“你的英语怎么样?”
“我在贵州工作时,为两位来华的比利时专家做过翻译。”
刘焕奇以绝对优势通过了面试,开始了非洲之旅。但他却笑着说,“为比利时专家翻译讲座,纯粹是因为当时没有更合适的人选,‘赶鸭子上架!’。”
“那一次翻译,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考验,也让我更深切地明白了什么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他说,虽然经过几乎整夜不睡的准备,出色地完成了翻译任务,受到专家的赞扬,但刘焕奇还是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需要加强。这次面试也让他认识到,任何一次经历,都可能成为日后面对考验的重要资本。“没有在贵州的日子,去非洲的可能性也许就小了。”
就这样,他又不远万里远赴非洲,克服各种生活困难,为急需知识和技术的当地师生送去一位中国教师的诚挚付出。
在刘焕奇看来,生活就是这样,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在人民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尽自所能做出不平凡的奉献。
图为刘焕奇在非洲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