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李树超:诲人不倦 孜孜前行

时间:2013-06-07 来源:宣传部

“做一个让学生信任的老师”是他经常说起的一句话,二十六载执教岁月,呕心沥血,一路走来,从风华正茂到双鬓染白。

他将生命寄予为人师的事业中,孜孜不倦;一份热忱的信念,一份执着的信仰,执教路上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指引他继续前行的树树旗帜。

他就是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李树超教授。

一念执着,走进教育大门

1987年,李树超自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进入了莱阳农学院任教。“刚入校的时候是给系里的冯兆中老师做助教,他是一个非常负责任非常让人敬佩的老师。”李树超说,“冯兆中教授学识渊博、博学多才,很多学生毕业多年后都仍对冯老师印象非常深刻。若干年后校友重回母校时,学生们大多都关心的问一句‘冯兆中老师还好吗’。”冯教授高尚的师德对李树超未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做了一年的助教,听了一年的课,发现我要学的还有太多太多。”也正是经过这一年的学习和思考,他决定继续考研,提升高度。“莱阳的文化路,我走了好多年。现在还记得路上莱阳师范门口的八个大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每经过这个地方,都在心里默念好几遍。“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身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师德和学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仅是坚定的信仰,也是骄傲的引路灯。李树超教授坚持奉行这一理念,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立志,不止于言辞。那些想起来就令人感慨的故事,都发生在那个80年代末和90年代。李树超教授说,“人的一生在于自我的不断充实和提高”,他致力于自我价值的提升,毅然走上了考研之路。李树超教授白天工作上课,晚上在那间冬天冷、夏天热的小平房里坚持复习备考,几乎每天都要学到晚上两三点钟。尽管前途荆棘,尽管求学路上各种辛苦无法言语,但对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与热爱,还是激励他坚持走了下来。之后的博士报考和学习同样困难重重,为了完成课题调研任务,李树超教授常常自己背着调查问卷深入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和农户家里,但也正是这种脚踏实地做科研的经历,锻炼和培养了他真扎实干的学术能力。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李树超教授仍深有感慨。

1998年7月,李树超教授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同年9月任莱阳农学院经济贸易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成为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韶华但逝,坚持育人为本

当今社会正处于不断进步发展时期,他的教学理念也随之不断更新。“98年,我博士刚毕业的时候,我们倡导的是:办大学,办万人大学。学生要管理好,学习好”,那个年代,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钥匙。90年代,社会形势的突变,让许多人措手不及。李树超教授及时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调整了教学思路。“我发现要有选择的吸收知识,我们更应该转向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经管人才的培养”,“学生要懂社会,了解社会,掌握社会发展动向,才能更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李树超教授自2005年担任学院院长以来,在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上一直奉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他说:“一方面将校外的专业高精尖人才请进来,给我们教师指导,和我们交流,这点我们一直在做;但是,让学院的老师们放下手中的课本,走进社会,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把这点做透彻还有一定难度。我们一直努力在做,让老师们思想观念先转化了,继而指导自己的行为。也只有这样,老师们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上好课,做好课题。”作为院长,他本人不但带头深入社会生产实际,获取一手资料,而且多次出访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交流与合作。目前学院已与上述国家的十几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企业、合作社等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和合作关系,学生和教师已分期分批走出国门,同时也把国外的教师请来进行交流。在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经管学院的发展蒸蒸日上,自2000年起连上六个专业,专业设置由最初的两个,发展到目前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经济与金融等在内的8个本专科专业。

李树超教授的课上没有缺席的、迟到早退的和开小差的学生。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他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随着我们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面临着学生多,教师少的现状,想做到小班教学根本无法实现,学生太多互动很难。”在既定的教学条件下,只能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效率。他通过自己设计的课堂提问、课堂小测验、小写作等一套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教改方法,他教出来的学生不仅能熟记课本知识,更能在实际中灵活掌握应用。不仅如此,他还注重学生的人品塑造,既教学又育人。

他说:“讲台对我来说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往那一站,神圣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们学院很多青年教师同样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虽然大家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我还是非常欣赏这一点的,只要有这种使命感,就能做好老师。”

心系社会,服务广大学生

李树超教授对自己的定位是教书与社会服务并重,将自己的所有都投入到奉献中。在他眼中,服务社会是一种责任。

李树超教授利用自己所学,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人才。近年来,他受聘到青岛市、潍坊市、烟台市、临沂市等政府相关部门,为农村创业骨干、农民企业家、合作社带头人等省市组织的新型创业农民培训班、省内外合作社骨干培训班、经纪人培训班、政府各类干部培训班、企业家培训等授课超过5000人次。这些社会服务活动既传播了知识,又扩大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他说,社会服务是走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在培训中,自己也能收获很多,这也是互相学习的机会。受训单位和个人在事务处理、员工管理以及项目开发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他认为,老师走进社会,能使自身综合素质更好更快地提高,“走出去”能获得双赢,助人的同时也做到了自助,奉献的同时也是一种收获。

1994年,李树超教授作为经管学院第一级本科班班主任出现在学生们面前。他对学生们说,“你们之中至少应该有一半的学生要考上研究生”,这是对他们的要求,也是热切的期盼。为了当好班主任,他除了吃饭和上课就泡在学生宿舍,跟他们一起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学生毕业时,他们不仅是师生,更成了好朋友。“现在还有很多学生会打电话给我或找我聊天,有些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跟我说说话。”事实证明,后来那届学生的确有一半以上都考上了研究生,提交了九十年代初的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在很多学生人生关键的转折点上,是李树超教授推了他们一把。而他做这样的事情就像风儿在大自然中吹拂过一样了无印痕,是最平常不过的。就是这样一个不求回报的老师,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却在无意中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会计专业98级的一位体育委员,平日里看起来开朗、阳光、活力十足,是班级的活动骨干和运动场上的体育健将。毕业十周年同学聚会的时候,他和大家谈起他的大学生活并不像看起来那般无忧无虑、一帆风顺,四年里,因为学业、家庭、情感上的压力,他也迷茫过、彷徨过、痛苦过,每每这个时候班主任李老师一次次推心置腹的开导、一句句温暖朴实的话语让他打开心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十年过去了,每当他谈起当年李树超教授在生活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谈起李老师为了开导他多次邀他去家里吃饭,依然感动不已。

多年来,他一直为学生们推荐就业岗位,联系考研学校,推荐出国留学。学生就业、考研等方面的问题,只要找到他,从无回绝。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他帮助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大多都不记得了,但学生们却把他放在了心上。一次李树超教授去青岛大学参加学术会议,会议结束时一位年轻老师热情的走过来对问李树超教授是否还记得他。原来,当年正是李树超教授推荐他去中国海洋大学读研,后来他又在青岛大学任教,一晃五年了。

任教二十五年,担任了四届班主任,付出的爱心和流下的汗水换来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对他来说,足矣。

矢志三农,科研一路前行

李树超教授常说:“现在不是一味低头写论文的社会了,多抬头看看社会,与时俱进,才更能写出好文章做出好成绩。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李树超教授在科研之路上孜孜前行,带领着学院的广大教师们不断前进。

李树超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他所有的科研项目和绝大多数论文几乎都是围绕“三农”问题展开的:任教二十五年,主持参加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省部级、市级教学、科研项目共34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6篇,编写著作2部,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地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共10项。获国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优秀教材奖1项,省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二等奖1项,校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在《中国农业教育》等期刊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主编省部级“十一五”规划等教材5部,参编教材4部。2013年,李树超教授被聘任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参与教育部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发展,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评估等相关工作。

与此同时,李树超教授作为核心专家参与“青岛市农业与农村十二五发展规划”、青岛“两区一市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即墨市金口镇“万亩芹菜园区”规划项目;担任“青岛市库区移民村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团长,带领多位蔬菜、畜牧、水产专家为促进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稳步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贡献力量。

成绩取得的背后是,李树超教授几乎没有休假的时间,无论是工作日的夜晚还是周末节假日,透过办公室的门缝,都能看见他伏案工作的身影,无论冬夏,无论冷暖,他不是在出差就是在上课。也正因为此,他能准确地说出文经楼上哪位老师经常加班,哪位老师周末也在。

“学生选择了我,就是对我的一种信任;我的追求,就是做一个让学生信任尊重的人,做一个对社会发展进步有用的人。”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李树超教授用他的勤劳、汗水、热情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践行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生不变的信念。

作者:特约记者 丁慧媛 崔萍萍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