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我叫马泽芳,马克思的马,毛泽东的泽,马泽芳的芳。”幽默风趣的开场白,是动物科技学院马泽芳教授初次和学生见面时常用的介绍方式。1962年出生于哈尔滨的他,虽然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却依然保持着东北人的幽默、豪爽和执着。
作为国内特种经济动物行业的知名学者,马泽芳教授已在青岛农大这片热土默默耕耘了近十年,现为我校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科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毛皮动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特种经济动物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不做简单的教书匠
马泽芳教授主讲《经济动物饲养科学进展》、《经济动物饲养学原理》、《经济动物养殖学专题》等研究生课程;《毛皮动物饲养学》、《毛皮动物饲养与疾病防治学》、《经济动物饲养场规划设计》等本科生课程。凭借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经验,他的课堂总是妙趣横生,深受广大同学们的欢迎。那些来自生产、生活中的大量生动丰富的现实案例,常常让他的课堂充满乐趣。
“学术上,欢迎你们来跟我交流、讨论,不要顾及面子,即使争的面红耳赤,也没关系;生活上,有困难就跟我说,我会尽最大能力帮助你们。”这是马泽芳教授对自己学生常挂在嘴边的话。
马泽芳教授做事非常认真仔细。学生的论文,不论是需要发表的,还是平常的考试、作业,他都会认真、反复地给予指导,从标点、文字到内容,最多的时候,一篇文章能修改二十多遍。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的做事态度,学生也因此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高了知识水平。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他的研究生在科研思维、写作能力等方面都有大幅提升,在撰写、发表论文时,都能顺利通过。
在学生眼中,马教授还是个热心肠。如果请教他相关专业问题,他会由点及面的讲出很多;如果你想要实习,他会积极联系,帮助寻找合适单位。平时,他会经常邀请学生到他家吃顿饭、聊聊天,像父亲一样,嘘寒问暖。每逢假期,如果有学生不能回家,他会和大家在一起过节,努力为学生营造家一般的温暖。有一次,一位同学得了急症,而那时候马老师也正巧身体不舒服,但他不顾自己难受,亲自带着生病的学生去医院,并跑前跑后的联系,办理住院相关手续。
“学生选择了我,就是对我的一种信任。我的追求,就是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做一个对社会发展进步有用的人。”这是马泽芳教授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把课讲好是本份、是职责,但仅讲课好,绝不是优秀的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品质。学术上,他是引路人,给学生指明了奋斗目标、前进方向;生活上,他如严父慈母,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直到现在,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在困惑时、迷茫时,还经常和马教授诉说,寻求老师的帮助。
服务足迹遍齐鲁
马教授的研究重点主要在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繁殖方面,尤其是对鹿、水貂、狐狸、貉等特种动物的繁育有着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近些年来,他先后主持并参加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红褐色变种貉毛色遗传规律的研究”、国家科技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不同生态区域珍贵优质毛皮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省科技攻关项目“茸鹿配合颗粒饲料的研究”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马泽芳教授非常注重社会服务工作。在他看来,社会服务是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义务。他经常教导学生,“社会服务是走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他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而且身体力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贡献力量。
近年来,针对国内外毛皮动物养殖和需求新形势,结合个人研究,马教授科学预见了今后毛皮动物养殖行业“五化”(良种化、规模化、设施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大中型养貂场建立水貂育种核心群”的建议,主张建立育种核心群。他还多次在很多毛皮动物会议上,对解决当前毛皮动物养殖业品种差、育种工作滞后等问题进行大力呼吁,寻求对策。他也曾多次接受青岛、潍坊、威海、临沂等地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邀请,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者开展养殖、饲料、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讲座。更多的时候,是一些不曾相识的养殖户通过不同渠道得知马老师的联系方式,向他咨询毛皮动物养殖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时候,仅在实验采样的路上,就会接到好几个这样的电话”,马老师的研究生笑着说。但他从未觉得厌烦,都会耐心细致的给予答复。
在马泽芳教授及同行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引领下,山东省的毛皮动物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山东作为全国毛皮动物养殖第一大省,年出栏率占全国一半以上,在不少地方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培养行业“马家军”
“科技工作者,不能仅停留于理论上的空中楼阁,更应当接地气、重实践。”这是马泽芳教授的一贯观点。
在专业人才培养上,马老师特别重视实践能力,他带研究生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走进养殖场,与生产实际接触,以便于学生纵深发展。他常对自己的学生说,“现在,你们不仅要多学理论知识,还要尽可能多的去实践。实践时你们不仅仅是一名普通工人,你们更需要做的是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并努力创新。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原理是什么?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唯有这样,你们才能符合社会要求,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马老师充分结合课程发展,选择最前沿、最新的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们的充分肯定。除了课堂上知识讲授,他还带领同学参观水貂、狐狸、貉的饲养场,进行现场讲解,生动形象的展示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特性等,使同学们记忆更加深刻。同时,这也为学生们提供了直接与企业接触的机会,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通过马老师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家畜及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中,出现了一批“上得讲堂,下得饲养场;吃得公粮,喂得饲料粮”的“马家军”。他们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硬,发展潜力大,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的非常好,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每年毕业之际,很多研究生、本科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感到困惑迷惘、无所适从从时,而具备扎实知识储备和丰富业务技能的“马家军”们却无此忧虑,他们经常早早的被用人单位以优厚待遇竞相争求。这与马泽芳教授培养学生的方式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