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教授,为了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他不畏高龄,不顾家庭困难,毅然踏上科技援疆的征程;有一位教授,为了西部农民的增收致富,他不惧病痛,不计个人得失,在边疆默默奉献,一干就是六年之久。
他科技援疆的成绩分别受到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新疆经济报、青岛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的广泛报道,中宣部新闻局在供领导同志参阅的《新闻阅评》上进行了专题点评,引起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他有两个引以为豪的身份,一是青岛农业大学“乐义实验室”科技特派员,二是新疆吐鲁番市“荣誉市民”。
他,就是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李庆典教授。
将农技课堂搬到新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的带领下,一场以种植冬暖式大棚蔬菜为标志的“绿色革命”浪潮席卷中国北方大地,改写了“北方冬季无鲜菜”的历史,同时也带动了上亿农民靠“绿色”致富。
2005年4月,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在寿光进行先进性教育调研时提出,要在我国西部省区进行技术培训,推广有寿光特色的设施农业技术。这个重任最终落在了我校的“乐义实验室”身上。接到任务后,“乐义实验室”立即组织有关专家教授着手编写西部培训教材,同时决定把第一个培训点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并面向全校选拔赴新疆开展科技培训的人选。听到这一消息后,当时已经50多岁的李庆典教授,不顾亲友们的劝阻,第一个报了名。
作为基地的首批培训专家,2005年9月15日,李庆典教授与寿光三元朱村农民高级农艺师徐少华一起奔赴新疆昌吉州从黄海之滨来到了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边缘的昌吉州,在这里着手建立昌吉州“乐义设施农业培训与示范基地”,开始为昌吉州各县市培训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技术骨干,由此揭开了乐义设施园艺产业西部科技培训的序幕,真正地将农技课堂搬到了新疆。
李庆典教授说,西部地区的农民长期以来一直依赖的是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尽管暂时西部土地相对富余,但这种种植方式,农民在土壤中投入太少,土地不能合理利用,再加上水资源缺乏,长此以往,势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出现土地产量越来越低的后果。因此,在西部地区进行设施农业的推广是极有必要的,这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设施农业科技培训示范基地首次落户西部地区,这类培训对他们来说也是第一次,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可以参照的先例,一切都需要自己在工作中去摸索。
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李庆典教授迅速为第一期培训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课程表。在培训中,李庆典教授与徐少华农艺师充分发挥高校教授与农民专家的特长,把理论研究的成果与成功的实践操作相结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技术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他们上午进行理论与技术知识的授课,下午指导学员实习、做实验。
为使培训更有针对性,解决昌吉州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又对昌吉州所属的玛纳斯县、呼图壁县等和昌吉市8个县市的日光温室进行了集中调查和分析研究。李庆典教授说,通过调查发现,当地相当一部分温室结构基本停留在初期阶段的水平,并且当地菜农只注重为温室加温而不注意保温的问题,这就极大的增加了温室生产的成本。另外,当地农民对嫁接育苗技术也相当生疏。在讲课过程中,他们针对问题,详细地向学员们进行了分析与讲解。他们专门为学员开设嫁接育苗实验,使最终嫁接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学员们惊喜地发现,以前从来没敢想过的嫁接技术,原来并不难实现。
在对技术人员的集中培训结束后,李庆典教授又与徐少华农艺师一起,在昌吉的8个县市进行了巡回培训。他们来到乡镇农村,在家门口示范棚把菜农们集中起来,在传授理论技术的同时,针对他们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他们还走进农民大棚,分析察看问题,
对农民手把手进行指导,这种科技下乡巡回培训的方式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极大欢迎。
为了天山脚下那片醉人的绿
在昌吉州培训的日子里,李庆典教授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除了讲课答疑,中午、晚上还要不停地在咨询热线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李庆典教授笑说,在昌吉州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几乎讲了在学校四五年的课。他说,学校一直要求各学科教师,不但在理论上是学者,更要在实践上是专家。学校要求每个教师都具备走出去就能实实在在给百姓指导解决问题的能力。历任校党委、校行政也一直强调,作为大学就要为社会、地方的发展而服务,为老百姓富裕而服务;在地方就要融于地方,服务百姓就要走进百姓。
李庆典教授常说,看到农民的笑脸,就是我们农业科教工作者最大的幸福!长期和当地农民在一起,李庆典教授和新疆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地人把他当兄弟,他也不把自己当外人。在专家们的指导下,2007、2008年设施农业人均增收530元。为表彰他的贡献,新疆吐鲁番地区授予他吐鲁番市“荣誉市民”称号,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新疆人。
从新疆回来后,李庆典教授明显地瘦了一大圈。亲人们心疼他,几次劝他不要再去了;朋友们也劝他说:去过了也就行了,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又有糖尿病,就不要再去吃那份苦了。的确,到新疆一年多,收入没增加,家里的事却全撂下了,房子装修欠下的几万元债务也还没有偿还。有的人认为太不值了,但李庆典教授不后悔,依然无怨无悔地做着这个既艰苦又不“实惠”的工作。他说,作为农业高校的教授,能切切实实地让农民增产、增收,这本身就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科技援疆结硕果
在长达6年的科技援疆期间,李庆典教授和徐少华高级农艺师在新疆各地州设施农业技术服务和良种推广面积达70多万亩,指导新建第五代下挖式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达20多万亩;先后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132期,参加培训人员达5395人次;其中少数民族达74%。开展“科技培训下乡村”活动,辗转天山南北、行程数万公里,深入南北疆各地乡村、兵团农场的温室大棚实地手把手教会农民各种设施农业实用技术;实地培训指导人员4976人次,两项合计实际培训指导各类人员达10371人次,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欢迎和信赖;有些地区点名要求青岛农业大学李庆典教授去培训指导,有些地区是慕名去请;接受培训人员包括各地州、县市、乡镇的涉农干部、村支书、村主任、农业技术员、农民技术骨干和温室大棚蔬菜的各族农民专业户等。还为兵团师、团、连队干部、农技人员、专业户、种植大户专门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受到了新疆兵团科技局的表彰。李教授不辞辛苦还抽出时间应邀到内蒙的盟、旗去培训指导各族干部和科技人员。通过西部六年创新实践高校专家和农民技术员联手合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的农技推广新模式。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新疆经济报、青岛日报等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科技日报与新疆经济报对此还进行连续大篇幅、互动式报道,中宣部新闻局在供领导同志参阅的《新闻阅评》上进行了专题点评,引起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李庆典教授近两年又把设施农业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扩展到云南、贵州等省份。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断的进行技术培训、服务与推广,发源于山东寿光的“绿色”浪潮,同样可以带动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