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会在学术会馆召开,校长宋希云,副校长刘军国、原永兵出席会议,副校长杨同毅主持会议。
宋希云在会上讲话,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的前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代表学校向参与工作的教师表示感谢。宋希云指出,前期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下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人才引进培养和教师素质大幅提升,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人力资源,通过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项目,提升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传承了学校为三农服务的优良传统;教师培养上坚持以老带新、互帮互助、新老结合,有利于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学生直接受益,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组织和指导经验,符合当前创新创业的发展形势;实验室建设取得新成效,实验条件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产学研结合和社会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形成了省内多个县市区纷纷来校争取科研支持的局面;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保证了学校总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宋希云对下一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作提出要求。他说,按照当前正在进行的三严三实教育要求,今后一个阶段,名校工程建设要紧扣一个“严”、一个“实”来抓。严,就是标准要严、制度要严、措施要严。实,就是一切工作最终要落实到效果上,即提升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不是单纯地看预订指标是否完成,而应将重点放在对教学效果的实际提升水平。
宋希云重点提出四点具体要求:
一要下大力气进行学风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他说,学风是我校的金字招牌,多年来,我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普遍评价就是踏实、朴实、能干。他指出,抓学风建设,教师是关键。一是教师要切实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切实担当起学生领路人的职责。二是进一步在制度上保证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要提高课堂信息传授量及传授效果,鼓励教师敢于创新、大胆负责。同时要增加学生的课业量,促进阅读和思考。三是在制定政策时探索灵活的方式,向教学认真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倾斜,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四是鼓励教师进行科技创新、教学研究。各学院院长要切实抓教学、抓人才培养,深入教师课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为教师服务。对在教学上还有一定差距的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其授课水平。
二要继续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加强基础课教师的引进力度,满足学校教学型人才的需求。对科研上优势突出的学院要向高水平层次进一步发展,下大力气对高级人才进行重点引进、培养和使用。在中青年教师培训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学校将在全省各地建设一批实质性的研究院,进一步推动青年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培训计划。学院要加强研究,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教师站得住讲台。
三要进一步做大做好创新创业品牌,在前期基础上各部门做到分工要更加明确、通力合作。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给予政策支持、硬件支持和研究指导。不仅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还要注重加大社会创业成功人士进校园的力度,给予学生更具实践性的指导。
四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辩证地论证专业建设前景和发展方向,加强专业和产业的关联程度。要加强调研与分析,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以名校工程为契机,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清楚要改什么,怎么改,并将改革成果逐渐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宋希云强调,今后一个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指标完成上,更加注重实际效果。项目结束后要及时进行评估和有效利用,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有明显提升,并及时总结经验。
杨同毅主持会议时指出,在推进名校建设进程中,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长远工作的位置上。各个推进部门和各学院要对名校工程的建设做阶段成果总结,要注重成果应用,要加强对典型事、典型人物的宣传,发挥建设成果的辐射效应。他要求各学院必须在学院内开展名校工程总结会,要安排全体教师参与。在下一步的工作推进中,各学院要扎实做好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框架图、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的制订工作,要系统考察课程建设项目、教学改革项目等名校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要了解项目组建设了什么,改革了什么,效果如何。最后,他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名校工程建设的任务、目标、效果进行评估。
会议通报了名校工程建设工作的预订目标、总体进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工作计划。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三个专业的项目负责人做了交流发言,详细介绍了本专业建设项目的完成情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各学院院长、副院长、教学秘书、专业负责人以及教务处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