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用科学发展观来考量,教学质量不仅是教学条件、资源、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产物,还受到教学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学校整体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要求诸多影响。必须以宽广的视野看待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在更宽广的视野中寻求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一、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推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之上,将质量提高与学生发展统一起来。
近年来,学校在教学水平评估推动下,达到了以评促建、改善条件、规范教学、提高质量的目的。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要认真审视教学建设工作和教学质量建设活动。不断地拷问:教学建设工作和提高质量的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了吗?教学工作和教学目标真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了吗?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的时候,认真思考过是否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了吗?我们需要这种反思的力量,这种力量才是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当这种力量渗透于管理人员、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教师等全体人员的思想之中,“以学生为本”才会更加接近于其本质含义,才会真正由教育观念变成教学工作实践。提高质量才能真正落脚在学生的发展上。
二、必须建设和谐的学校环境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教学工作才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更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这个特定的教学环境就是指由学校政策与制度、教育思想观念和校风学风构成的制度与文化环境。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孤岛”。教学系统不能、也不可能离开具体的学校环境。
教学规章制度是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行为发生的依据,具有规范、导向、激励与约束作用,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教学过程和结果公正公平的保证。但是,对于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而言,影响其行为的不仅仅是教学管理制度,还包括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培训制度、晋升制度等。学校层面的制度对教师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对能否突出和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教育思想观念尽管是一个隐性的因素,但办学者、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所持有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师所有一切的思想观念都会体现在具体的办学行为、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和服务行为上;校风教风,是构成一个学校文化环境的核心内容,对学生非知识教育和素质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良好的校风和教风能够形成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内在的学习与发展动力,使有限的教学条件、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用,放大教学效果。反之,就会出现负面影响,减损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应关注教学系统与学校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以系统的观点看待教学工作,从学校整体出发考量教学工作,从学校政策制度、教育思想观念、校风与教风等多个方面,创造有利于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突出教师办学主体地位、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的环境。
三、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符合
高等教育属于服务产业,高等学校是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及其产品的服务机构,而社会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接受者和其产品质量的最终评价者。随着市场体制的健全,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这种市场关系也愈加清晰。在市场关系中,高等学校需要通过自己的服务和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和资源。正是因为这种关系的存在和发展,使得作为“产品”生产过程的教学工作和表征产品质量的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之上,并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评判依据。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一个复合概念,既包括国家的要求,也包括社会发展趋势的需求,既包括社会对人才长远发展的要求,也包括用人单位的现时具体需要,既包括学生升学与就业的眼前要求,也包括学生对于职业变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社会需要不断向前发展着。众多的需求和不断的变化要反映在教学目标之中和教学内容之中,不是容易的事,却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不仅是指整体办学的指导思想,也不仅体现在专业设置上,更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上。因此,从学校到管理人员、从学院到教师都需要确立这种意识,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某种联系和沟通的机制,一方面使教师、学院和管理部门能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让社会参与到专业层面的教学目标设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中,使课程和教学内容能够随社会需要和产业进步作出及时的变更和调整,使培养的人才不仅符合现时的社会需要,而且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社会潜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