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才培养

强化实验条件建设 推进创新教育发展

时间:2008-10-20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报

强化实验条件建设 推进创新教育发展
——实验室建设及条件保障工作三十年历程回顾

一流的大学必须具备一流的实验条件,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1998年被写进高等教育法之后,实验条件建设的突出作用更加显著。为了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学校于2000年成立实验设备处,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先进化建设,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起到了坚强的保证作用。

    一、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理念

2000年以来,学校坚持“重基础、宽口径、创思维”的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确立“以本科教学为中心,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优化资源配置,建设适应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实验室”作为学校实验室建设思路,形成了“一个体系,两个贯通,三个层面”的实验室建设模式。“一个体系”就是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统一的教学体系,突出实验教学系列课程的整体性;“两个贯通”就是纵向上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上下贯通,横向上将相近门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左右贯通,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和多功能性;“三个层面”就是把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组成三个层次的框架结构。第一个层面就是构建多个校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破学院界限,形成面向全校的跨学科、跨学院的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由学校和学院统一调度管理;第二个层面是打破相近课程的界限,建立学院实验中心,形成面向本院和相关专业的技能教学实验平台,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第三个层面是以专业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主体,构建面向高年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由学院和学科共同管理。三个层面的实验室结构功能上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形成相互联接、综合利用的整体格局。

    目前我校已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7个,学院级实验教学中心14个,设置了57个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2个学生创新实验室。旱作技术实验室被省教育厅列为“十五”强化建设实验室;农业传播学实验室和应用真菌实验室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现代农业质量和安全工程实验室被青岛市列入市级重点建设实验室。以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实验室为依托的预防兽医学科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和“十五”强化建设学科;以制药工程实验室为依托的农药学学科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二、注重效益,科学投入,实验条件建设成效显著

2001年,借青岛校区建设契机,学校加大实验场所的资金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首先,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更新传统的按照行政学院建造实验楼的模式和观念,按学科群进行实验楼规划和设计,以专业相通和相近的学科组建实验楼。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准,先后建成了功能先进的生物实验楼、工程楼、化学实验楼、信息工程楼和文经楼,实验楼建设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同类专业相对集中,相近专业相互策应,便于随着办学方向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重新分配,有利于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实验室的整合与利用,为实现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多方筹措资金,积极争取省政府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加大实验设备设施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遵照学校“专业建设要注意平衡发展,学科建设要注重水平发展”的原则,首先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要求配备实验设备和设施,满足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本科教学的基本需要,同时,大力支持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学生受益面大的学科专业和新办专业条件建设,保证各专业学科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又考虑重点学科的发展需要,加大重点学科实验室的投入力度,提高重点实验室设施和设备水平,重点支持优势学科上水平、出成绩。先后争取到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省骨干学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等投资6100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1999年的3693件,2825万元,增至2008年的17577件,14323万元,平均年增幅50%。

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与分配,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确立与实施、实验室资源的调配按照“科学论证、优化配置、效益为先”的原则,不仅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生均实验学时数需求,同时要考核单位生均设备值和每人时设备值,分析投入效益,考核建设绩效,兼顾考虑学科专业性质特点、发展方向,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更是注重前期投入论证、使用效益考核及调配处置的管理,建立资产共享及闲置调拨制度,保证资金投入的效益最大化。

    到2008年8月,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11亿元,拥有多媒体教学系统122套,其中专业多媒体教室60个,专业语言教学实验室14个,教学用计算机4886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4323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455件,总价值1993万元,生均设备值达6496元。比1978年(112万元)增长了127倍,比1999年增长了5倍。学校某些方面的实验室条件达到了山东省高校的一流水平。

    三、与时俱进,深化管理,推进学科专业发展

实验室建设和设备管理强调规范化、科学化、先进化,坚持走内涵发展路子,提出学校硬件条件建设要“增规模、上层次、保质量、求效益”,规范管理程序,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

    实验室建设实行项目管理,设立了骨干学科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实验室建设计划项目、实验室改扩建计划项目、实验设备购置计划项目、实验技术研究项目等,科学统领实验室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面对学校快速发展不断遇到的新问题、新需求,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实行建设投资方案网评模式,建立了维修服务社会化保障体系,大型设备资源网络共享体系,积极促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重视实验人员队伍建设,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实验人员干事创业。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实行实验技术成果立项评奖制度,2000年以来,我校实验技术及管理成果共获得省级实验技术成果奖励1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校立项完成实验技术研究项目56项,2007年再获省级研究立项17项。

    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由达标准到上层次,三十年风雨历程,三十年艰苦创业,实验室建设及条件保障工作一直坚持实践“科学、高效、管理、服务”的方针,促进学校实现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两个飞跃。

    学校现在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实验室建设及条件保障工作将继续深化管理,强化保障,优化服务,追求更高的管理效益,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向高水平发展。(国有资产管理处供稿)

作者:国资处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