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院《2013年大学生科技创新一览表》中,化学与药学院副院长吕海涛教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的“主力军”发生了明显变化,高年级学生不再占据大半的表单,反而是二年级学生的名字频频出现,坐拥了表单上的“半壁江山”。
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化学与药学院结合学院专业特点,按照名校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学院坚持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的原则,着力构建“课程学习”、“研究性实践”和“生产性实践”均衡发展的“三足鼎立”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今年,在各级科技创新活动中,化药学院学生参与积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比赛对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营造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氛围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政同学撰写的论文《离子液体辅助制备钛酸铋系催化材料》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受到专家评委和各高校参会教师的广泛关注,荣获山东省一等奖;在“金宇杯”高分子实用科技大赛中,刘延亮同学的“自恢复弹性水泥地板”项目表现出色,荣获省级三等奖;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中,贺逍遥、王小龙、牛亚慧三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伍获得优胜奖……
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项目中来,表面看起来虽然有些奇怪,但吕海涛教授又觉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自《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开展以来,做科研的低年级学生逐渐增多,这并不是科研的标杆降低了,而是学校、学院为学生搭建了更好的科研平台。”
学校建设工程开展伊始,学院就积极筹备,合理规划,第一时间制定出适合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而鼓励大二学生参与科研、大三学生全部进入教师科研组,这是学院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深入,有助于高效推进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低年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与学院的鼓励和支持分不开。“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希望能保护并培养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起到‘引入门’的作用。”提到引导,学院团委书记王海霞说。
王海霞告诉记者:“现在,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低年级学生逐渐增加,引导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了。但我们的最终目的并不仅限于参与,而是通过为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的眼光放的更远。只有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学到的才会更多。另外,科技创新项目可以搭建起桥梁,让学生能在上课以外和专业老师进行更多交流学习。如果在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取得成绩,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鼓励,会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优秀。”
为了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计划,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他们。今年,学院积极申报了“添翼”创新教育培训基地。此外,学生会还专门成立了科技部,制定完善了科技创新评价、激励体系,这些都极大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会科技部是学院各项学生科技活动的服务部门,以营造学术氛围,促进科技创新为宗旨,引导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来,感受学习与创新的魅力。
韩冰是学生会科技部的一位成员,也是学院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的受益者。“学院今年成功举办的‘神奇的化学反应’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学院政策的支持下,我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还得到了课外综合素质加分和学院提供的资金奖励。”韩冰觉得,科技创新活动不但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增强了同学们的创新实践能力,还使得理论知识真正“学有所用”。
学院还相继开放了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只要学生有时间,就可以到实验室中做实验。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今年申报立项的30项科技创新项目,均是教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
学生在科技创新上的积极性,同样离不开专业教师们付出的精力和心血。作为学院学生项目指导老师的肖建认为,老师起到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揭开神秘的“化学面纱”,消除学生心中“科研高不可攀”的心理障碍。同样作为指导老师的宋祖伟,则对低年级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科研活动中,第一要勤奋认真,注重沟通;还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会厚积薄发。”宋老师认为,如果学生有创新意识,导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因为,“年轻就是他们的优势。”学院郝智慧老师也认为,进行科研训练的学生对待问题一定要非常认真,具有责任心。
作为大三学生,唐政从大一起便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了。“我只想用五个字表达我对宋祖伟老师的感情,那就是‘大恩不言谢’。”提到指导老师宋老师,他的心中除了感谢,还有感动。“尽管大一时就报过项目,但实际上也不太会,老师就一遍遍地教我,帮我修改报告。有时实验经费不够了,宋老师还会帮我补贴。”
除了学院和老师的帮助与支持,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也是推广科技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广大学生群体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薛俊鹏和朱帅是今年两个科技创新项目的主持人,他们也是舍友。作为“羌活农用真菌活性的研究”项目的主持人,薛俊鹏说:“其实我一直都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想法,但却久久没有什么积极的举动,是朱帅的鼓励,给了我尝试的契机。在老师和他的不断鼓励下,我们分别成为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的主持人。”
“低年级学生对科研训练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和巨大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在科技创新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谈及低年级学生能否担起“主力军”的责任,郝智慧老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与做毕业设计的大四学生相比,尽管他们实验技能较低,但却是带着兴趣参加课题的,能够体会到探讨问题的乐趣,因而学习动力更强;相反,部分高年级学生则是带着早日结束课程的心理去做实验,在创新方面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反而收获不多。”
“搞科研,要善于思考,敢去想,善于想,不能迷信权威;要勇于质疑老师,发表自己的观点。低年级学生最大的优点就是敢想敢做。只要学生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想法,不论年龄大小,都应受到鼓励;不论想法好坏,都应得到尊重。低年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数量增加了,这不正是学院所期望的嘛!”吕海涛教授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