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科技处获悉,我校6位教授获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科学家岗位。其中,戴洪义教授受聘于国家苹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创新与遗传改良研究室;王然教授受聘于国家梨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遗传育种研究室;李保华教授受聘于国家苹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病虫害防控研究室;王铭伦教授受聘于国家花生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栽培土肥研究室;王宝维教授受聘于国家水禽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水禽营养与养殖技术研究室;柳楠教授受聘于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遗传育种研究室。科学家岗位聘期五年,每年拨付科研经费70万元。
6个科学家岗位的获得,标志着我校在冲击国家队的征途中迈出可喜的一步、我校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于进一步提高我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并将进一步提高我校知名度、影响力和专家自信心。为我校赢得更多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横向合作项目奠定基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 2007年底,农业部、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并联合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该工作是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其基本目标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现有中央和地方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方案》提出:该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二个层级构成。针对每个农产品设置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一个首席科学家岗位。每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若干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功能研究室设一个研究室主任岗位和若干研究岗位。其主要职能是,从事产业技术发展需要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与集成,解决国家和区域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产业技术人员培训;收集、监测和分析产业发展动态与信息;开展产业政策的研究与咨询;组织相关学术活动;监管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运行。另外,该体系根据不同农产品的区域生态特征、市场特色等因素,在主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并设试验站站长岗位。
2007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有水稻等10个农产品开展了建设试点。根据工作计划,2008年继续启动其他40个重点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