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受山东省农业厅委托,学校分别组织专家对我校四位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0——2012年建设任务进行验收。经过专家验收,水果创新团队栽培技术与土壤肥料岗位专家原永兵教授、栽培与设施装备岗位专家刘成连教授,蔬菜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专家王富教授、贮藏加工岗位专家王成荣教授,都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各项任务指标,顺利通过验收。
水果创新团队验收组由来自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西省农科院、烟台市农科院、青岛市果茶花卉工作站和山东省农业厅机关服务中心的有关专家组成,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王金政研究员任验收组组长。蔬菜创新团队验收组由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省农技总站、青岛市农科院、山东省农业厅财务处的相关专家组成,组长为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王秀峰教授。
专家验收认为,水果创新团队栽培技术与土壤肥料岗位针对全省果树产业发展需求,研究开发出了苹果老园更新综合技术研究与矮砧集约栽培模式、果园酸化土壤改良技术、果园土壤酸度快速测定装置及测定方法、行间生草配套地膜覆盖技术、苹果矮化自根砧带高效菌根压条繁殖技术、以果树组织分析结合土壤测定营养诊断为核心的科学施肥技术和园艺作物有机基质的配制方法及利用等9项技术。申请专利8项,其中授权专利2项,参与制订“苹果矮化集约栽培”和“老果园改造”全省主推技术,发表相关论文10篇,取得鉴定成果2项,培养研究生8名。对推动全省果树产业和科技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国家苹果、桃、梨及葡萄体系岗位和行业首席专家交流密切,积极参与应急性服务。在青岛、烟台、威海、临沂、聊城等地建立果树示范园10个,并通过专家大院、现场观摩会、电视节目、学术会议与技术培训以及核心示范园接待参观访问等形式,直接受益果业技术骨干300余人、果农7000多人次,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
栽培与设施装备岗位针对全省果树产业发展需求,研究提出了苹果矮砧集约化栽培技术及其在老苹果园更新中的配合应用,研发出了一套自根砧苗木繁育技术,研发的有机基质配方和土壤修复技术在新建示范园建设中得到了应用。研究提出的“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的建立”技术,通过了成果鉴定。申请专利8项,其中授权专利2项,发表相关论文8篇,取得鉴定成果2项,培养研究生4名。对推动全省果树产业和科技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国家苹果、桃、梨及葡萄体系岗位和行业首席专家交流密切,积极参与应急性服务。在青岛、烟台、威海、临沂、聊城和菏泽建立了15个“苹果矮砧集约化栽培”技术示范果园,栽培面积达5000亩以上;指导建立莱西、莱州M9T337苹果苗木繁育基地,繁育M9T337自根苗木100万株以上;通过专家大院、现场观摩会、电视节目、学术会议与技术培训以及核心示范园接待参观访问等形式,直接受益果业技术骨干500余人、果农10000多人次,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
蔬菜创新团队遗传育种岗位累计收集番茄、黄瓜、甜(辣)椒和茄子种质资源材料180份,选育适合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30余份;建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鉴定方法、黄瓜雌性系鉴定技术、甜(辣)椒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技术以及茄子耐低温弱光鉴定技术,为设施蔬菜高效育种奠定了基础;育成番茄新品种4个、华南型黄瓜新品种4个、甜辣椒新品种3个、茄子新品种2个、甜椒和番茄砧木各1个,其中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番茄品种1个、黄瓜品种2个;累计推广青农866(番茄)、山农189(牛角椒)、翠龙、春华1号、C113(黄瓜)、绿剑107(茄子)等新品种53500亩;发表研究论文7篇,申请专利1项;培养研究生5名,开展技术指导60余次,受益农民4000多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贮藏加工岗位完成了青花菜及鲜切青花菜和鲜切南瓜的普通冷库自发气调(MA)、近冰温贮藏、冰温结合自发气调贮藏、抑菌保鲜膜贮藏、壳聚糖涂膜贮藏、新型保鲜剂应用等综合产业化保鲜技术研究、集成和转化,产品经济效益提高达30%-80%;研究解决了生菜与番茄低温贮藏和货架期减少失重的关键技术难题,产品经济效益提高20%-75%。完成了青花菜和南瓜超微粉、南瓜酒和南瓜醋的加工、青花菜多酚和南瓜多糖的提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和转化,产品经济效益提高30%-50%。研究筛选出超声复合酶法高效提取姜油新工艺,使姜油的提取率高达6.6%,比传统方法提高18%;建立了番茄红素提取的数学模型,确立了适宜的提取工艺,使原料番茄红素提取率高达2.5314mg/g DW,明显优于皂化乙醇脱水处理法;确立了大蒜多糖的高效提取工艺,使大蒜多糖的提取率达到26.40%。组织蔬菜贮藏加工专家、岗位专家及相关企业,召开了成果转化现场观摩和学术报告会;培训相关企业技术人员350多人次;发表学术论文9篇,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青年教师2名,提交专题调研报告3份;研发主要产品和技术13个,建立示范基地4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