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由青岛农业大学赵宏坤、杨庆利两位教授分别主持完成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蔬菜、禽肉等生产、加工与流通安全综合控制技术集成示范”、“食品生物毒素污染控制及放射性污染预警技术集成与示范”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这两项课题同属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食品安全溯源控制及预警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由科技部于2012年初批准立项,课题实施3年来,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取得了系列技术成果。
“蔬菜、禽肉等生产、加工与流通安全综合控制技术集成示范”课题,建立了大肠杆菌O157:H7等12种食源性致病菌引入内标引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制定了技术操作规程;研制了200种农药QuEChERS-磁性纳米颗粒-GC/MS、LC/MS/MS检测技术和蔬菜邻苯二甲酸酯类样品前处理方法等分析技术,并在示范区推广应用;研制成功了具有肉品防伪溯源液态生物保鲜膜,即“隐形标签”,并完成了日产100升(30万只肉鸡用量)的中试生产线;研发了动物养殖生态化抗病增效配套技术,进行了推广示范应用;筛选出2组天然协同抗氧化组合物和2组天然协同抑菌剂组合物,该技术能延长鲜切胡萝卜货架期约4-6天;基于RFID技术研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1套,应用于农产品种植基地、加工企业等;开发蔬菜产业链物联网系统1套,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通过重力分选、清理工艺等去除技术,建立了小麦镰刀菌毒素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基地1个。
“食品生物毒素污染控制及放射性污染预警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综合应用微生物学、统计学、气候学和应用地质统计学等理论,建立了黄曲霉毒素总量-气候动态数学模型,有助于通过气候变化信息,及时对黄曲霉产毒做出预测,并采取预警措施;建立海洋食品中主要放射性物质137Cs和131I的检测方法,按不同地域和产品开展风险监测,进行危害性分析,对海洋食品放射性污染进行预警;建立了花生中黄曲霉毒素从田间、收获、贮藏、加工等过程的防控技术;对海洋食品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危害分析,建立监控体系,并在相关企业中示范应用。
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山东新华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等12家单位的13位专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邵兵研究员,青岛农大副校长杨同毅、科技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人以及课题组成员参加验收会。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