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梨和砂梨是我国梨的主要栽培品种,但白梨和砂梨中长期存在缺乏优良矮梨新品种的现实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梨生产的效益。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王彩虹教授带领课题组历时12年,在全国率先选育出高抗干腐病和梨锈病、品质优良且树形优美的矮生型梨新品系,填补了这一空白,将有效解决这一梨产业中的生产难题。11月9日,王彩虹教授主持完成的“矮生梨优异种质的创制与利用”项目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我国为世界梨生产大国,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之首,但我国梨树栽培方式以乔化栽培为主,矮化栽培在生产中所占比重极低。乔化栽培模式的栽植密度普遍较大,田间郁闭现象严重,梨平均单产、品质、效益与世界梨生产先进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目前,我国的栽培梨系主要是白梨和砂梨,其高大的树体是限制其矮密栽培的主要因素。因此,培育优良的梨矮生型栽培新品种,对变革我国梨的栽培模式、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从2002年就开展矮生梨优异种质的创制与利用研究。他们利用从国外引进的西洋梨矮生资源,通过与白梨、砂梨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开展了矮生、抗病、优质聚合育种,率先选育出2个分别适用于生产栽培和园林应用的高抗干腐病和梨锈病、品质优良且树形优美的矮生型梨新品系。
项目研究在国内外率先对决定梨矮生性状的基因进行了DNA分子标记研究,获得了4个与该基因位点连锁的共显性标记,锚定了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区间;证实了油菜素内酯对矮生梨茎伸长生长有明显的生理效应,克隆了赤霉素及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各1个;研究还明确了矮生梨与普通型梨茎与叶组织的解剖学差异。
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目在矮生梨优异种质创制及矮生性状分子机理研究方面有明显创新,总体居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