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利用周四教工例会组织有关教授、科技先进做科研报告,介绍学术前沿动态和科研成果,与学院全体教师分享在科研道路上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探讨,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院的科研工作。
9月13日下午,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召开首次科研交流例会,王春德博士做了《Comparison of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the F 1 and F 2 Hybrids Between the Peruvian and Bay Scallop》的主题报告,王春德所进行的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后代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以紫扇贝、海湾扇贝及其杂交子一代为亲本,建立了紫扇贝自交(ZZ)、海湾扇贝自交(HH)、紫扇贝(卵)×海湾扇贝(精)(ZH)、海湾扇贝(卵)×紫扇贝(精)(HZ)和杂交扇贝F1代自交(F2)等5个实验群体,并比较了各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期存活率和收获时的壳高、体重及柱重等。王春德博士率领科研团队2007年开始进行紫扇贝引进繁育研究工作,从秘鲁引进南太平洋紫扇贝,与从美国引进后在本地培育的海湾扇贝和墨西哥湾扇贝杂交,克服重重困难,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雌雄同体扇贝种间杂交,成功繁育出紫海杂交扇贝和紫墨杂交扇贝。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科技苑》栏目以《跨洋婚配的扇贝》为题,曾对王春德博士进行扇贝新品种研究的经历和成果进行过详细报道。
学校教务处处长、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连勤对科研例会做了总结。他指出,例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学院内部基于学科和学院的双层科研交流常态机制,对于营造学院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重视研究、追求卓越的良好学术氛围、彰显学院的学术底蕴、促进学院的学术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科研例会为学院教师的学术成果的展示和学术批评的推动搭建和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学术动态的把握和共享,对于学院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和中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起了良好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