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莱阳农学院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谓深得个中“三味”,他们始终把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记在心上,围绕农业经济发展最为迫切的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人力和科技支持——
莱农,科技创新惠“三农”
有人说,中国农村最不缺的就是人力,缺的是好的政策和项目,那种能够极大地提升生产力水平、能够给农业经济带来发展活力的科技创新项目。只要有了科研项目,就能聚合人力资源,就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莱阳农学院院长李宝笃告诉记者:高校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记在心上,围绕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帮助人民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人力和科技支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农业经济发展
近年来,莱农为多出快出科研成果,大力加强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广揽天下英才,多管齐下激发师生投身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资金保障上,五年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目前,拥有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8个。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催生出大批自主创新科研成果,仅2000年以来,涉农领域就有6项科研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是世界苹果生产第一大国,目前苹果年总产量2000多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5.8%,浓缩苹果汁年产约50万吨,其中95%以上用于出口,出口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一半。而山东省苹果年总产量占全国的31.7%,年产浓缩苹果汁约占全国的40%。然而,作为我国北方数省农村优势产业之一的苹果产业,生产常用的苹果品种却基本都是舶来品,特别是根本没有用于果汁生产的优质专用型苹果品种,导致国内制汁苹果原料缺乏,果汁产品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出口创汇效益难以提高。针对这种现状,莱农副院长戴洪义教授心急如焚,他下决心要研究出适合我国栽种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制汁型高酸苹果。
他带领课题组的成员以英国柱型观赏性苹果“特拉蒙”为母本,用“富士”、“嘎拉”和“新红星”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历经10年终于培育出了高酸制汁柱型生长专用型苹果。这种苹果含酸度高、果汁无褐变或轻褐变,多项指标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用其加工苹果汁,比使用普通苹果生产工序简单,果汁含酸量高,产品品质好,市场竞争优势明显,能够大幅度提高我国果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这种苹果,在栽种过程中由于树冠小、密植度高、结果早等特点,不仅能够实现早产丰产稳产,而且特别适合机械化管理和规模化种植,对实现我国苹果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无公害化将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这种被命名为“鲁加”系列的苹果,已有3个品种获得了国家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新品种苹果一经面世,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仅两年时间便推广一万余亩,目前所育树苗全部被我国果汁加工出口的龙头企业——山东中鲁果汁有限公司和山东海升果汁有限公司苹果生产基地定购应用于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所用的化学农药毒性大、不利于环保和人体健康,孟昭礼教授决心研究出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生物农药奉献给社会。1983年,他从“蚂蚁不上银杏树”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研究发现银杏含有丰富的农用杀菌、抑菌物质,并从银杏外种皮中提取了活性化合物,以此为模板人工模拟合成了“银果”、“银泰”和“仿生安”等系列仿生杀菌剂。这种仿生农用杀菌剂,既具有化学农药的高效和速效特性,又具有生物农药的低毒、低残留、环境相容性好等特性,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药,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产品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497万亩次,防效达85%以上,获直接经济效益40多亿元。这项成果列山东省1999年十大科技成果首位,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莱阳农学院奉献于“三农”的自主创新成果不胜枚举,上世纪70年代,他们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亩产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20世纪前后支持和带动胶东农产品深加工和出口业快速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乃至全国北方地区的粮油生产。在农作物育种方面,先后培育出了鲁玉4、8、10、16和莱农14、LN3系列玉米品种,在我国黄淮海地区大面积推广,其中有5个品种被山东省定名推广。培育的优质高产新品种“鲁花11号”,近10年来一直成为山东省花生生产的主栽品种,并在我国北方大面积推广,新增产值15.7亿元,获经济效益11.1亿元。在动物良种产业化研究方面,克隆牛技术研究及后续研究,两次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相继三次对克隆牛技术研究进行报道。目前,体细胞克隆牛的第三代胚胎移植后代开始批量降生,这标志着我国高档优质肉牛良种产业化开发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在动物繁育方面,选育了长毛兔优良品种和五龙鹅优良品种,双双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果树育种方面,山东果树砧木资源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育成的12个苹果新品种已申请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其中“福艳”和“福早红”已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006年,“中国丛枝菌根研究”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一成果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生态意义,成为真正的绿色产业技术。在农业生产机械研究方面,莱农机电学院院长尚书旗教授主持研制的4H-2型花生收获机,荣获山东省专利奖金奖,目前已在山东、辽宁等北方省区推广5000多台。
广泛开展科研协作,合力解决生产难题
莱农广泛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在科研人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设施等方面实现合作双方的资源共享,合力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难题。近年来,学校先后在校内集中组织各类校企对接会、交流会和合作洽谈会50多场次,为本校专家与地方相关企业或生产经营性协会建立合作关系铺路搭桥。2006年2月20日,学校组织举行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合作会议,一次就有21个科研项目与23个企事业单位签定了科研合作协议。目前,学校300多名专家在全国各地企业或政府机构中担任技术顾问和兼职技术人员,帮助企业解决了大量的生产难题。
莱农与地方政府举行了农业高科技示范项目签约仪式。
2005年10月,我国与韩国在贸易交往中发生了泡菜出口的“虫卵风波”,莱农接到青岛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求助后,迅速组织科研人员参与解决。专家们夜以继日奋战在实验室,仅用一周时间就掌握了青岛地区向韩国出口泡菜几十个品种的技术数据,在详尽的数据资料和可信的实验结果面前,韩方终于无条件地解除了贸易壁垒,从而为青岛泡菜加工基地挽回了产品出口机会。国家外贸委一位官员称,“虫卵风波”的圆满解决,是我国高校与政府和企业联合解决贸易纠纷的成功案例,是我国第一次依靠科技手段成功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一个范例。“虫卵风波”解决后,学校又为驻地18家泡菜生产企业举办技术培训班,为保证泡菜生产质量打牢了基础。
近年来,用玫瑰花制成的香料、食品和饮用品等产品世界紧俏,特别是用于生产香水的玫瑰精油,国际市场每年需求量在25吨以上,但世界生产能力只有17吨,市场缺口很大,价格高达每公斤9万元,是世界上公认的“软黄金”,仅我国年需求量就在7吨左右,而自加工能力却只有1吨,大量生产原料依靠进口。然而,我国却是世界闻名的玫瑰之乡,山东省平阴县生产玫瑰历史悠久,2005年玫瑰种植面积2.2万亩,年玫瑰花总产量达到2300多吨。正是这样一个自然条件优良的玫瑰生产基地,却由于采用国际上惯用的生产技术,导致玫瑰精油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年加工时间短,尽管产品出口量较大,但质量和价格相对较低,国际竞争力不高,导致加工用玫瑰花原料价格下降,群众种植生产玫瑰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学校迟玉森教授得知情况后,发誓要为花农解决后顾之忧,为解决科研经费等问题,2002年他与山东建工集团签定合作研发协议,经过4年多的科研攻关,成功开发出“超临界流体萃取精油高新技术”。采用该生产技术生产“玫瑰精油”,收取率由其它方法的0.3%提高到1%,而且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具有可长年生产、绿色无污染、萃取条件温和等优点。其在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和精油提取率等方面,均居国际领先水平。“玫瑰精油”生产技术研发成功后,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了山东玫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迟玉森教授任公司名誉总经理。目前,产品已开始投产,玫瑰花农靠玫瑰致富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