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农、服务社会,是我国农科高校的基本职责。莱阳农学院在50多年的办校历史中,牢记国家和人民赋予高校的这一神圣使命,始终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鲁”战略,立足学校的科技优势,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空间,广泛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遍及全国60多个县市区,从而在服务“三农”的宏伟大业中,充分展示自身形象,体现内在价值,升华事业追求。
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群众文化程度低,农村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根本谈不上发展农业高科技。那时,学校最大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农业生产技术人员,下乡推广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每到农忙季节,师生们便打起背包、扛起农具参加支农活动。老教授们与农民朋友在一块地里劳动,一铺炕头吃饭,面对面、手把手地向老乡们传授生产技术。老师们几乎人人都有一个被老乡叫熟了的绰号,什么“泥腿子教授”、“草帽专家”、“牛司令”、“猪医生”等等,应有尽有。
![]() |
莱阳农学院为泡菜加工企业开展培训。
|
——在服务领域上,由过去主要面向种植、养殖生产方面的服务,向农产品深加工业、市场流通业和高效农业等领域拓展。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村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但随着国内经济与世界的日益接轨,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经济在世界性竞争中又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时,党中央关于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系列政策接连出台,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接踵而至。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时机,组织校内教职工及时完成了思想观念和知识技术的更新,然后组织大批人力,为地方政府和群众举办各种类型的知识讲座和技术培训班,广泛传播党的富民强国政策。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以来,学校每年为地方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都不少于百场次,几乎每天都有教师被邀请到地方培训班讲课,为胶东以至山东省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
学院原驻地的莱阳市,近年来在农业产业化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二、三产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蔬菜、水果生产加工出口和禽兽类肉食品加工出口等方面做出了非凡的成绩,十年前就跃居全国蔬菜加工出口示范县,在果、蔬加工出口方面占有许多个国家第一,产品远销世界各地。莱阳市市委党校的领导告诉记者:莱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辉煌成就,来之于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及时转变和适应形势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而这一切都与莱阳农学院广大师生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密不可分。
学校注重引导群众积极在农村产业化调整中把握主动权,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提高生产收益。学校环境艺术学院院长刘庆华,是山东省第一个花卉学博士,他主持研究了冬山茶、百合、紫薇等大批花卉的育种项目和花卉栽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他作为山东省参展组委会的专家组领导,负责省参展地方花卉品种的选拔和艺术设计工作,在他们的精心设计下,使山东省夺得综合获奖数第一的好成绩,为山东省在新形势下花卉产业化发展树立了信心。2005年,他以专家身份赴荷兰等西欧四国进行花卉产业的考察,现场录制了12集世界花卉产业专题片,在国家、地方电视台多次重复播放,为全国花卉生产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为我国花卉业的振兴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在服务内容上,由良种、药物和技术推广向农村发展新理念、新方案的规划设计方面拓展。广大师生在思想认识上超前思维,超前预测,及时透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动态,准确把握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积极帮助群众选择好适合个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当群众在耕作中因遇到“田梗阻”而发愁时,老师们已为他们发明了花生收割机等小型农用机械;当农村年年因盲目生产而导致丰产不增收时,专家们又及时引导大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走自主加工、生产标准化的路子;当家庭作坊式经济在市场竞争中身单力薄时,他们又及时教给老乡们走公司加农户、公司带农户和联合成立农民协会等规模化经营之路,让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搭载上市场竞争的“航空母舰”;当农村群众想发展特色经济而苦于设计和规划时,他们又指导群众设计发展绿色农业、环保农业、旅游农业,树立因地制宜观念,搞一村一品、一山一貌、一水一景观等新的农村建设和发展思路。
去年初,学校驻地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傅家埠村准备发展旅游业,请求学校为他们进行规划设计。副校长原永兵博士带领《现代农业质量与安全工程》实验室的专家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组,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研究论证,运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和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对付家埠3000多亩果园和荒地进行全面规划,将这个多年以果业生产为主的小村庄,规划设计成了一个集旅游观光、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展示和水土保护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园。青岛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看了初步设计方案后给予一致好评,认为这将成为青岛市规划发展现代城郊农业的示范基地。
——在服务手段上,由当面传授为主向现代传播媒体手段并用方面拓展。过去,受条件的限制,学校的师生们到农村开展技术讲座和技术服务,都采用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的形式,尽管效果好,但毕竟效率很低,受帮助的群众少,进行大面积技术项目推广受到制约。近几年随着传媒的发展,专家们与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络等传播媒体合作,通过媒体录制播放农业技术推广节目,扩大受众面。专家们还利用学校一流的教育技术资源,建立了“青岛市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三农”服务。另外,还根据群众的需要组织摄制农业科技录像片,发放给群众和通过各种媒体播放,不断改善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和推广手段,提高宣传效率。群众们高兴地说:莱阳农学院的专家教授是我们致富的领路人,他们让农民在地头上能握到手,电视里能见到面,电话里能联上线,网络上能找到人,没有他们的手牵手帮助,我们就走不上致富路。
2006年元月,为进一步盘活学校的教学科研资源,加大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在青岛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研究建成了“青岛市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这是一个由地方政府和驻地专家共同支持的、集农业科技传播与服务的综合性网站,设有政策法规、农技推广、农业市场、专家咨询、农业科技“110”等10多个栏目。学校在几十年教学科研中录制的3300多部涵盖大农业内容的技术片、80多门农业科学电子教材、400多小时的国内外著名农业专家的技术讲座等影像资料,全部成为使用者可随时网上查阅的信息资料。100多名校内各类农业专家作为网上专家服务团,直接与群众进行网上交流。网站开通一年来,广泛得到各级农技人员和农民朋友的欢迎,目前日均点击率在200人次以上,高峰期达到日点击上千次,为学校服务“三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被群众称为“草莓大王”的植物科技学院姜卓俊教授,利用工作之余,一直从事草莓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的研究推广,经常被中央和省市电视台邀请做草莓种植专题节目。他编导拍摄的《无加温冬季草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大棚草莓栽培技术》等五部电视科教片, 被各级电视台农科频道连续播出。他长年奔波在大江南北推广草莓种植技术,走一线带一串,蹲一点教一片,不知扶持起了多少个草莓种植和加工专业户。先后在省内外各种培训班作草莓科技讲座140多次,自己负责组织乡镇村级草莓培训班130多次,到一线进行技术指导上万次。他还帮助山东鲁花集团、龙大集团等十几家国内外知名的草莓加工企业进行产业化技术开发,极大地促进我国草莓加工出口业的发展。他从日本引进的草莓品种“丰香”,是我国最主要的主栽品种,占全国栽培面积的90%以上,目前推广面积达到5.3万公顷,累计形成经济效益100多亿元,草莓年出口量达7.8万吨,出口创汇5477万美元,为我国成为世界草莓生产加工出口的第一大国立下了汗马功劳。2006年,他完成的“南方型草莓优质高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了“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被群众誉为“草莓大王”。
——在服务形式上由单向灌输推广型向示范引导型拓展。由于部分群众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新事物的认识较慢,有些项目和技术再好也得不到群众的接受,从而失去了最佳技术普及时机。学校决定广泛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重点扶持基地,谋求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性效应,带动周边的农业科技普及。
去年8月份,莱阳农学院与胶州市签定协议,建立300亩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区,辐射带动该市15万亩蔬菜种植基地的产业化、优质化生产,并每月有重点地安排博士和教授到基地授课,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各环节出现的问题,与地方政府合力打造“科技促农”工程。学校还与全国“冬暧式大棚之父”王乐义合建实验室,合力开展温室作物栽培的系列研究,派出一名副教授全程参与王乐义西部五省区农业科技普及工作组,负责理论和技术教学工作,目前已进驻新疆两年多,为当地开展技术培训上百场次。近年来,学校有30多名教学科研人员被聘为科技副镇长,大批教授和技术人员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走出校门、走进农村、走向农民,推广学校最新科技成果,增强当地农村经济的活力。学校还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费县汪沟镇结对帮扶,通过技术指导、物资捐赠等方式帮助地方发展农业经济,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捐赠的优良种子、果树苗等在当地受到普遍欢迎。
副教授张振芳是植物保护专家,主要从事果树、蔬菜保护方面的研究。几年前,他发现社会上许多药品经销商为牟取暴利倒卖假农药坑害农户,便利用空闲时间经常到农村讲课,向群众传授农药知识和植物保护知识。他义务为群众讲的课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群众非常爱听,经常是听众人山人海,所以群众每次为他准备的讲课桌椅,他一般不能坐,而是站在桌子上讲。他不但课讲得好,向群众推荐的农药也都是价廉物美,群众非常信任,有许多药贩子打着张振芳的旗号到农村卖药,总是被群众当场揭穿,因为张教授一年下乡讲课一百多场,许多群众对他都非常熟悉,群众们说:“张教授我们都见过,江湖骗子假冒不了他的大名”。
为促进“三农”科技服务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先后与数百家企业和政府部门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目前在省内外建立教学科研基地100多个,大批师生深入到工厂、农村等社会生产一线开展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使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十五”以来,学校举办和参加集中性科技下乡活动40多次,举办各种培训班200多次,培训科技人员和农民11000多人次,出版科普读物80多部,编制科教片600多部集,推广良种一亿多亩,推广农作物良种、优质苗木、畜禽饲料、新型农业机械、生物农药和食用菌良种等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130多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8年,莱阳农学院被评为山东省“三下乡”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