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服务“三农”而生
——探访国内首个合作社学院
核心提示
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而把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研究方向,并为此成立一个专门的教学学院,就令人惊奇了!
3月16日,在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就成立了这样一个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该学院将首先致力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
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机构。它的成立,对于推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探访了这个新成立的合作社学院。
□本报记者 刘国良 本报通讯员 陈太安 报道
“前身”:开创两个全国第一
探访首先从寻找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的“源头”开始。
“如果一定要给合作社学院寻找一个‘前身’的话,那就是青岛农业大学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了。”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副院长李中华博士介绍说。青岛农业大学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2月,是一个中日共建的研究机构。它一成立就创造了两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家研究国际合作经济的研究中心;全国首个中外共建的合作经济研究中心。
或许正是沾了“第一”的光,中心自成立以后,很快就成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追捧”对象。
“中心12月份成立,月底就收到了来自辽宁省农委的邀请。”李中华博士说。在成功为辽宁全省300多名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培训后,各方邀约就开始接连不断。近处山东省内的青岛、淄博、临沂;远处湖北、河北、江苏等。一时间,“青岛农业大学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知名度”高得令人有些始料不及。
不仅在国内,它的影响力还迅速地跨越了国界,吸引了众多国外有关专家的视线和兴趣。
2006年10月24日,在辽宁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刘启明站长陪同下,日本日中农协组织研究会会长神田健策、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柯马凯前来访问,并分别在中心设立了中日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合作项目(青岛)办公室、日中农协组织研究会中国联络处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青岛)研究培训中心等三个机构。
中心成立两年多来,先后接待了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等外国专家30多批。先后完成了6000多人次的培训任务,组织了三批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赴日本培训,学习日本的农业合作社经验。
学院:为服务“三农”而生
来自美国、瑞典、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和我国唯一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试点省浙江省的实践共同表明,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繁荣农村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李中华博士介绍说,我国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15万多个,加入的农户成员达到2363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带动非成员农户324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3.5%;两类农户合计占农户总数的23.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成员增收幅度比一般农户普遍高出20%—50%。根据研究,浙江省近些年来农民农业收入保持高的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但在政府大力鼓励扶持发展合作社,农民热情高涨地参与的大好形势下,阻碍合作社成长发展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不规范、人才短缺。
李中华博士介绍说,现在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一种初级的、摸索的状态。合作社到底该是个啥样子?不但农民不明白,许多管理人员也知之甚少。根据调查,这种“缺知识少人才”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合作组织长大、变强。
对青岛农业大学而言,无论是成立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还是创办合作社学院,其根本宗旨是不变的,都是要为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铺路架桥”,为破解中国的“三农”问题找到出路。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遭遇“成长烦恼”之时,在全国率先成立“批量生产”合作社人才、进行合作社理论研究的合作社学院,用青岛农业大学校长李宝笃的话说“它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服务‘三农’,为破解中国的‘三农问题’出力”。
目标:造“富”中国农民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关键是人才。
这个问题一旦解决,发展之路就豁然开朗了。”
李中华的这一论断,在临沂农民徐廷合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徐廷合是临沂苍山县会宝山果品专业合作社主任。他自2005年就开始组织农民合作社,既没前例借鉴,也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全凭着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几年下来,越搞越觉得“心里没底,无路可走了”。
2007年12月,青岛农大承担的“山东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开办培训班。徐廷合成为首期学员。没想到经过十天的“培训”,他的脑子就完全亮堂了:“许多东西以前闻所未闻,许多事情以前想都不敢想,经老师一点拨,心里一下子亮堂了,方向明确了,心里有谱了,信心也更足了。”
如今,徐廷合已经制定了一个建设占地2万多亩,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餐饮、垂钓、鲜果品尝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区蓝图。
李中华博士介绍说,日本的合作社建设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农业协同组合,是日本最大的合作社组织,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合作社组织之一。几十年来,在《农业协同组合法》的指引下,日本农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为借鉴国际经验,学校将聘请日本著名的合作社问题专家和高等教育专家、前弘前大学副校长神田健策教授等来自韩国、日本的合作经济组织专家来校任教。此外,青岛农大还聘请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原国务院农村发展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谢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等一大批国内合作经济研究权威专家,担任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顾问和客座教授。
下了如此大的本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中国农民接触到国际最先进的合作社经营管理理念,培养合作经济理论基础扎实、合作社实务操作与实践能力强、社会适应性广、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农民合作社应用型人才。